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上海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全国三成学成归国的"海归"选择来上海就业
2009-08-24

  东方网2月26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全国学成归国的“海归”中,有三成选择到沪就业。海归年龄年轻化趋势明显,21岁至30岁年龄段的海归占了上海归国留学人员总数的73.29%;上海的海归留学时的专业依然集中在经济类、管理类,这两类专业占了回国留学人员总数的57%。

  即将于3月7日-8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上海站信息发布会昨天举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和上海市教委、上海海外人才服务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透露了上述信息。

  危机不影响留学热

  自1999年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举办“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开始,至今已连续10年在国内20多个城市成功地举办了13届。今年的教育展将于2月28日至3月15日在北京、西安、上海、南京和广州举行,来自英、法、美、澳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参展。

  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张沧海表示,上海每年通过留学中介机构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在10000人左右,2008年前平均每年约8000人,2008年有所增长,达到9000人左右,这些数据表明,金融危机没有影响上海学生的出国热情。

  30%海归选择来沪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1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97万人。以留学身份出国,目前在外的留学人员有89.20万人。其中65.72万人正在国外进行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及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学术访问等。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安玉祥副主任在昨天的信息发布会上透露,近几年归国留学人员呈现增长趋势,去年有约4.8万人归国,归国人员的就业流向是:有33%选择到北京就业,30%选择到上海就业,剩余的30%多分布在全国其他城市。

  硕士学位占63.7%

  上海海外人才服务中心、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主任朱国祥也表示,上海海外人才服务平台受理量逐年提升,去年有1.3万海外人才到上海的海外人才服务中心登记,上海吸引了大量海外人才,海外人才近几年也向长三角辐射。来上海的学成归国人员学历层次以硕士为主,覆盖面多达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排名前六的国家分别是英、日、澳、美、法、德,从这6个国家留学后归国的占到总人数的68.3%。

  从学位上统计,硕士学位人员占总人数的63.7%,并且逐年提高,学士学位归国人员占总数的29.2%,博士学位占10.6%。

  求学专业过于集中

  来沪海归年龄也呈年轻化,“小海归”趋势明显。上海海外人才服务中心、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主任朱国祥还透露,在沪海归中21岁至30岁年龄段的人数占总数的73.29%,这一年龄段的硕士学位人数占总人数的64.9%,学士学位占33%,博士学位占2.1%,而31岁至40岁年龄段的海归中博士学位比例最高,达到19.4%。

  海归的求学专业过于集中,去年来沪的归国留学人员专业分布集中于经济类、管理类和人文社科类,这三类占了留学专业的2/3,总比例高达67.8%,其中经济类专业占31.48%,管理学占25.7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本市部分半价景点昨日游客接待量大幅提升[
    ·全国三成学成归国的"海归"选择来上海就业
    ·九成市民赞成立法禁止公共场所吸烟(图)
    ·刘根山案杭州开庭 公路大王"拜求"宽刑[图
    ·惊现V形反转:沪指险守2200点大关[图]
    ·郊区居民1小时可到三级医院
    ·"非正式"地记录外白渡桥回家[图]
    ·希望上海市民也能享受到免费音乐会
    ·世博园澳大利亚国家馆打好地基[图]
    ·《新发现》创刊3周年座谈会昨天召开[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