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西藏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专访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
2009-04-30
:拉巴次仁 林建杨 徐松   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他的一生见证着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的发展、进步和巨变。   现年64岁的列确是农奴的后代,15岁才有机会上学,如今他身居要职,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希望“全心全力为国家做点事,为西藏谋点利”。   列确于1944年10月出生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的一个农奴家庭,母亲在生下他后不到两年就过世了,随后父亲也另娶妻单过。列确从此由外祖母抚养,外祖母是江孜县白居拉让家族的一个家奴。   “当时家里的贫困和惨淡可想而知。姥姥身体不好,我只能一直在家里帮忙拾拾柴。家里的收入主要靠姥姥给拉让家族捻点土毛线,另外她还酿点青稞酒卖来补贴家用。”列确回忆说。   小时的列确非常希望能上学,但县里两所私塾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贵族子弟。“每次经过学校,听到读书声,我都非常羡慕。当时总是在想,我要是能有机会到里面去学习,那该多好啊。”他说。但作为农奴的后代,他想进私塾念书比登天还难,除了家里贫困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自由。   在当时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下,农奴超过旧西藏人口的95%,他们只是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会说话的工具”,不占有土地,没有人身自由,都依附在某一领主的庄园中为生。占西藏人口不到5%的农奴主占有农奴的人身,把农奴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可以买卖、转让和交换。   “农奴们经常说,旧西藏属于我们的只有影子,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列确说。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由于旧的封建农奴制依然存在,农奴的孩子们只能在农奴主家里当佣人,根本没有上学的权利。   1959年,西藏迎来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年。当年3月,解放军在平息了以达赖为首的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的叛乱后,开启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使百万农奴和奴隶获得人身自由,分得土地,并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政治权利。   这一年15岁的列确也获得自由,并走进了他梦寐以求的学校。“虽然我当时已经15岁了,但仍然只能上小学。不过班里不少同学都跟我的年龄差不多,还有的20多岁。”他笑着说。   更让他开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行使地方政府职权的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不仅给他免费提供衣服、课本和书包等生活学习物品,还每个月给他16元钱的助学金。“这确实是极大的支持。当时16元钱很能解决问题,不仅解决了我的生活费,还能剩点给家里买点吃的,比如糌粑等。”   列确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当时允许跳级,小学6年他只用4年就毕业了,然后进入江孜中学。1964年他初中毕业。“我能坚持到初中毕业,靠的就是国家的支持。”他说。   从初中毕业到1971年,他先后在西藏江孜县中学、附小、江孜县小学任教。“那个时候一个月工资28元,但够用。我抽烟,每个月还给姥姥10元钱,过得不错。”他说。   1971年3月,列确开始自己的从政生涯。在过去38年中,他担任过的主要职位包括江孜县团委书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副部长,拉萨市委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主席等。去年1月,列确连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我的一生经历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如果没有民主改革,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西藏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也没有我的今天。”他说。   他表示,民主改革是西藏社会发展和人权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世界人权史上的巨大进步。
     相关链接
    ·西藏天葬 死亡不留痕迹
    ·山东大学生教孩子这样刷牙
    ·11名困难学生 登入应届毕业生低保户名册
    ·第四届“纳木错”国际徒步大会将于8月15日
    ·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下周举行
    ·西藏自治区区内重点高中录取工作结束
    ·西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全区普通高校招生
    ·截至21日上午9时西藏普通高考已录取1400多
    ·西藏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洛隆县举办农机具使用培训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