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9日讯
站在浙江日报创刊60年的时间节点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回望早报走过的9年,我们一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光如炬 守望良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绿城揭黑”事件 tujian.org
(2002年,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1年12月14日,广州吉利足球俱乐部和浙江绿城足球俱乐部在杭州召开新闻发布会,联手揭黑。本报持续关注这一热门事件,直到1月8日绿城交出“黑哨”名单。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五金城断指之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3年,汪成明、詹晓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3年11月7日,从贵州毕节到永康打工的熊祥军,右手的3个手指被冲床斩断。惨祸发生后,老板仅赔偿5000元经济损失,他同时也失去了工作。本报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断指民工群体的关注。“断指之痛”照片也获得了2003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华庭云顶收房事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5年,丁原波、龚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5年6月29日,早报刊出《没自来水,没液化气,没手机信号,“华庭云顶”数百业主拒绝收房》一文,对开发商的诚信度提出质疑,引起强烈反响。7月2日,华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主动联系我们,通过报纸向业主公开道歉。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艾美”事件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6年,申淑芬)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6年10月14日,爱美的戴女士到杭州艾美整形美容医院,点名要求刚为韩国明星主刀的医生为她做整容手术。可手术给她留下了永远也消不掉的疤痕。气愤的戴女士向媒体求助。12月1日,本报报道了《爱美的噩梦》,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艾美”被查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考问公交安全 tujian.org
(2007年,王增军、金振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7年3月初,杭州接连发生两起公交车引发的重大交通事故。此前,省公安厅交管局发布了一份交通违法大户“黑名单”,杭州市公交集团公司赫然名列榜首。3月17日,本报发出连续追问,《一起起惨祸考问公交安全》一文不仅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同时也引起了杭州公交集团的高度重视。公交集团随后表态:感谢早报监督,积极落实整改。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ESL实验营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章建森)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7月初,本报接到读者报料,一个名为“中国ESL实验营”的全国巡回演讲活动在杭举行,缴纳9800元接受6天的培训后,孩子的记忆力会大大提高。本报记者经过独立调查后,持续12天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最终揭穿了ESL实验营的伪面目,敦促相关部门叫停了该违法项目,维护了消费者权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主笔追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场与“泔水油”的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潘崇辉 tujian.org
(作者现为民盟杭州市委调查研究室负责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闻回放] tujian.org
2001年1月4日,《泔水油炸的油条,你敢吃吗?》如重磅炸弹打破了市民平静的早餐时间。面对某些人的质疑,早报再次以《废油炸油条,铁板钉钉的事实》等文,反驳了错误说法。之后,杭州一些大商场、超市联合发出倡议,还市民一个健康、安全的购物环境,保证市民过个舒心的春节。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八九年过去了,许多往事已成过眼烟云。尽管离开新闻战线多年,但那些与《今日早报》同仁们一起为食品安全问题呐喊的往日情景,尤其是追踪暗访“泔水油”的艰难经历,却清晰如昨,令人难以忘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1年1月4日,《今日早报》推出了“早报出击/关注街头食品”系列报道,开篇之作就是《泔水油炸的油条,你敢吃吗?》。这是我追踪暗访近一个月、遍访大半个杭城后,好不容易得来的结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没有退路,只有主动出击。记得那是2000年12月初,杭城天气已冷。我骑着一辆破车,“游荡”街头搜寻“猎物”。但忙碌了半个月,就是发现不了捞泔脚水的人(即捞泔水油的人)。我为此寝食难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2月21日凌晨1时许,在寒风袭人的天成路上,我已经守候了5个小时了,正准备回家,突然发现了目标——只见一个捞油人,骑车载着两个泔水桶掠过皇冠大酒店,朝火车东站方向窜去。当时我没骑车,赶紧招呼了一辆三轮车猛追。谁知,捞油人十分狡猾,最后穿过城郊黑黝黝的菜地小路,左拐右拐,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幸运的是,在返回的路上,又一个捞油人出现了。这一回,我更加小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3日凌晨1时许,我在当地派出所、工商所同志配合下,暗访“泔水油”加工点;24日清晨4时,我藏身在菜地里,目击了“泔水油”窝点的加工程序。此后几天里,我与“泔水油”小贩捉迷藏般地做起了“买卖”。2001年1月3日下午4时,我叫上工商执法人员,终于抓到了卖油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报道见报后,一下子轰动了,市民来电几乎打爆了早报热线,他们愤怒谴责不法之徒,称赞早报记者。这个“爆炸性”新闻,一时间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后来还被全国各大媒体转刊(播),包括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极大地提升了早报的社会声誉。而我本人,也一下子“走红”。广播电台找我做直播节目,报刊杂志找我写体会文章。《中国食品报》、《浙江宣传》、《新闻实践》都刊发了我有关追踪报道“泔水油”的“新闻背后的新闻”。后来我获得浙江省新闻奖,评上记者中级职称,荣获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首届“十佳记者”,都与这组报道有关。它是我记者生涯中的标志性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尽管一年后,有家报纸为“泔水油”翻案,认为“泔水油”被“妖魔化”了,但我们很快以铁的事实,证明了“泔水油”的确就是食品安全的“妖魔”。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主笔感言] tujian.org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而《今日早报》在创办之初就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今日早报》无疑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揭黑斗士”,是捍卫中国百姓食品安全的“开路先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骄傲,我曾是这支“打黑劲旅”中的一员老兵,并因参与揭露“泔水油”、“黑心棉”、“毒猪头”等一系列战役,为自己的记者生涯留下了一个厚重的印记。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