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周刊》记者 叶兰娣 曹顺妮】“双降”是近些年关于银行[YinXing]不良贷款[DaiKuan]描述最多的一个词。几乎在所有的公开场合,当被问及资产质量问题,银行[YinXing]业高管们一般都会表示 “有信心”。
高管们确实“有信心”。银监会披露,截至2010年年末,中国商业银行[YinXing]按贷款[DaiKuan]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DaiKuan]余额为4336亿元,比年初减少732亿元,不良贷款[DaiKuan]率1.13%,处于历史低点。
但市场对银行[YinXing]业资产质量的担忧从来就不曾消失,不良贷款[DaiKuan]率似乎是一个难以看清的问题,而这正是目前银行[YinXing]股估值难以提升的关键。
周二夜间,路透社的一则关于地方政府2至3万亿元债务将通过新成立的债务管理公司进行清理的新闻,引起市场强烈关注。
业界质疑,这种类似于当年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新型债务管理公司,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债务重组的一条探索路径,但在涉及资产定价等核心风险点上,此路径的可行性又值得商榷。
“成立债务管理公司,其实并不是地方债务恶化的信号,而是平台公司缺钱的直接信号,但这样的消息,对银行[YinXing]股来说,实非利好。”银行[YinXing]业分析师评价。
多家机构预测不良率将上升
近几个月,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相继发布了关于中国银行[YinXing]业的展望报告。
3月底,穆迪报告称,预计中国银行[YinXing]业不良贷款[DaiKuan]将有所上升,房地产相关贷款[DaiKuan]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DaiKuan]的质量最值得关注,2009年和2010年初发放的贷款[DaiKuan]尤其需要注意,因为当时货币政策最宽松,而且银行[YinXing]的放贷标准明显相对较松。
根据穆迪的基础情景假设,预计中国银行[YinXing]业不良贷款[DaiKuan]的上升会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不会出现资产质量急剧恶化的情况。即使上升到远远超出基础情景所假设的水平,压力测试显示,充足的资本、损失准备金和利润可以为中资银行[YinXing]的损失上升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相对来说,惠誉的看法更为悲观:在未来3年内,中国的银行[YinXing]系统资产质量很可能出现极其严重的恶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相关贷款[DaiKuan]是最大的担忧。虽然2010年末主要商业银行[YinXing]的不良贷款[DaiKuan]率仅为1.1%,但如果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DaiKuan]进行更保守的分类,该数字可能已经更接近于6%。
标普提出了一种折衷的看法:若贷款[DaiKuan]利率大幅上升,且政府对项目贷款[DaiKuan]的支持微不足道,在此种压力情境下,未来3年中国银行[YinXing]业的累计不良贷款[DaiKuan]将达到贷款[DaiKuan]总额的5%-10%。
标普称,收紧货币政策的措施和其他旨在控制信贷风险的举措可能会显著削弱中国银行[YinXing]业未来几年的利润率,但监管者近期的调控措施可能有助于银行[YinXing]业避免遭遇硬着陆。不过,在其基本压力情景的假设下,标普预计中国银行[YinXing]业的信贷损失仍可控。
在惠誉提出上述看法时,美银美林不无讥讽地提出了质疑:采取谨慎态度是一回事,夸大风险截然是另一回事,一些评级机构可能试图恢复自己在金融危机期间损失的声誉,但它们可能在使用模型预测中国银行[YinXing]业危机的可能性时更加小心谨慎。
即便是美银美林,其在5月16日的一份报告中也对中国银行[YinXing]业的表外业务风险提出了担忧:这些数额巨大、高速增长的表外业务,只得到很少的披露和监管,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委托贷款[DaiKuan]将钱借给高风险的房地产开发商,抑或信用证被滥用于大宗商品市场套利,整个银行[YinXing]系统的风险都在急剧增加。
不良反弹或已发生
券商分析报告对银行[YinXing]的资产质量普遍抱有乐观的态度。但如果我们听听银行[YinXing]体系内部的声音,便可知目前的情况是不可持续的。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10年12月曾表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2%左右的不良贷款[DaiKuan]率是比较真实和合理的。
而不良贷款[DaiKuan]的增加似乎已经发生。
5月13日,银监会最近一期公布的季度不良贷款[DaiKuan]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末全行业不良贷款[DaiKuan]额为4333亿元,比2010年四季度末的4336亿元微降。但央行在5月11日公布的《2011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标注中指出:“贷款[DaiKuan]余额已扣除2011年3月份核销历史政策性财务挂账924亿元。”
也就是,一季度银行[YinXing]体系的不良贷款[DaiKuan]余额事实上增加了921亿元。当然,近些年我们绝少看到不良贷款[DaiKuan]反弹的情况。监管层并不会披露详细的不良贷款[DaiKuan]清收核销数据。从监管披露的数据中,我们看到的是,随着信贷资产的急速扩张,不良贷款[DaiKuan]余额却在不断下降,而不良率则更是显著下降。
不良率的下降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YinXing]风险管控的改善?我们很难去衡量,但如果银行[YinXing]业的风控水平没有发生质变,目前的不良贷款[DaiKuan]率水平是极为不正常的。
中国银行[YinXing]4月初的一份报告对银行[YinXing]业不良率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报告认为,贷款[DaiKuan]余额从1999年的9.37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7.66万亿元,分母加大因素导致不良贷款[DaiKuan]率下降幅度约占总幅度的78%。此外,流动性充裕也使企业、项目资金周转相对便利,有助于银行[YinXing]控制不良贷款[DaiKuan]余额,使分子减小。
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0年国家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四家国有商业银行[YinXing]不良贷款[DaiKuan]13939亿元,约占1999年银行[YinXing]业不良总额的40%;2003年至2005年,建行、中行、工行先后启动股改上市,再次剥离划转不良资产11807亿元,约占2003年银行[YinXing]业不良总额的38%;2008年,农行股改又剥离划转不良资产8157亿元,约占2007年银行[YinXing]业不良总额的50%。以上剥离划转合计33903亿元,大幅降低了不良贷款[DaiKuan]率。
可见,政策性剥离、信贷井喷以及流动性过剩是近些年银行[YinXing]体系不良率不断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而非银行[YinXing]管理的改善。
中行根据其建立的统计模型并借鉴国际经验,测算出今后5年的银行[YinXing]不良贷款[DaiKuan]率合理区间为1.61%-3.24%。该行认为,当前不良贷款[DaiKuan]率已降至正常经营下的低点,进一步下降空间不大。
目前的不良贷款[DaiKuan]数字到底含有多少“水分”我们不得而知。但一位银行[YinXing]高管告诉记者,目前的银行[YinXing]业不良率水平还是基本可信的。银行[YinXing]业盈利水平较好,每年都核销了不少不良贷款[DaiKuan],而且,银行[YinXing]信贷规模增长了很多。
他表示,比如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DaiKuan],其不良率低于银行[YinXing]其他贷款[DaiKuan],目前基本都在正常还本付息。他对记者说:“人家还了钱总不能说人家没还吧。”
但监管部门对银行[YinXing]的资产质量显然并不放心,针对目前商业银行[YinXing]极低的不良贷款[DaiKuan]率水平,一位银监会官员曾私下对记者表示,“那个是宣传数字,我也不信。”
上述银行[YinXing]高管表示,在这个问题上,银监会确实对银行[YinXing]不放心,不然也不会出台2.5%的动态拨备率了,还有之前提高拨备覆盖率的要求。
平台贷款[DaiKuan]风险短期无解
而监管层目前最大的担忧在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DaiKuan]的风险,它是银行[YinXing]业未来不良率抬升的主要风险点,此类清理毫无疑问会影响到银行[YinXing]的不良率。
信贷风险确实是有一些的,一位大行风险部官员对记者表示,但相对于市场风险而言,信用风险是一种不那么“急迫”的风险,银行[YinXing]有很多办法来缓解和处理这类风险,即便不良率上升至10%,银行[YinXing]都是有办法承受的。
他表示:“只要银行[YinXing]的存款来源能够持续不出问题,贷款[DaiKuan]出现一些问题都没事。"借新还旧"陷入穷途末路或许是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探索债务清理的导火索之一。平台公司今年很缺钱,尤其是依靠传统的"借新还旧"模式来维持运营的道路被渐渐堵上之后。”
银监会4月份下发了34号文(全称为“《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DaiKuan]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了对平台贷款[DaiKuan]“降旧控新”的目标,即控制新增,压缩存量。
严格新增贷款[DaiKuan]的审批要求后,不少银行[YinXing]直接选择了减少新增贷款[DaiKuan]的措施,由此堵上了“借新还旧”的路子。银行[YinXing]的钱不好借了,而依赖土地出让金的政府收入在今年也将出现下滑。
以2010年1600多亿元土地收入居全国之首的北京为例,今年4月份开始出现土地流拍现象。而这一现象在南昌等二线城市也已经出现,全国土地交易市场趋冷。
5月30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23日至29日,在监测的20个主要城市中,仅有3个城市共成交住宅用地4宗,成交土地面积18万平方米,环比下跌48%。
双头收缩,加上平台公司的项目多以基建为主,收益不高,自身的还款能力不足,共同加剧了债务风险。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债务化解出路,自然迫在眉睫。
“尤其在目前经济下行的波动周期内,平台贷款[DaiKuan]的债务偿还依旧是银行[YinXing]关注的重点。”多家银行[YinXing]人士表示,虽然自2010年开始,银监会等部门已经要求进行平台贷款[DaiKuan]清理,并将一部分平台贷款[DaiKuan]转移为“公司贷款[DaiKuan]”,但债务风险是共通的。
“眼下,已经有平台贷款[DaiKuan]公司将公司资产抽离,然后重组公司进行举债经营。”业内人士称,这一做法实属非法。
大家质疑的是,如果债务管理公司成立,肯定会将资质较好的债务转移到新公司,那么剩下的烂账,是银行[YinXing]买单,还是政府买单?
“债务剥离会出现激励问题和道德风险,如果是债务方案的重新安排,最多就是找点有用的资产装到公司里抵债,可大部分地方政府除了地还有什么呢?”平安证券分析师也对这一路径的可行性提出怀疑,因为这涉及到债务重组过程中,对资产的定价和交易问题。
“在资产评估信息不透明、定价失真等现状下,新的债务管理公司的偿还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不容乐观。”上述人士表示。
“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需要把原来由政府财政隐性担保的债务显性化,并明确偿还主体和财政兜底的化解思路。”银行[YinXing]人士认为,目前银行[YinXing]已不像上市前,可以由地方财政兜底,因此幻想银行[YinXing]来消化地方政府形成的万亿元规模债务不现实。
“政府发债至少可以实现债务偿还主体的明确。”银行[YinXing]人士指出,发行政府债券以偿还银行[YinXing]贷款[DaiKuan],对银行[YinXing]的最大好处就是,化解平台贷款[DaiKuan]由此可能在银行[YinXing]体系形成的坏账积淀。
但银行[YinXing]的这一愿望,仅是从规避银行[YinXing]不良贷款[DaiKuan]的目的去考虑,依旧是“借新还旧”的模式。不过,这一模式相较于平台公司的“借新还旧”,最大的改变之处就是债务人发生了转换,地方政府成为新的债务人。
而地方政府在2008年4万亿元投资启动时,正是为了既实现大规模融资又能够转移政府债务,才催生了由政府担保的平台贷款[DaiKuan]公司。眼下,在今年保障房建设的压力下,地方政府似乎已经更加无力为之前平台贷款[DaiKuan]进行兜底。
银行[YinXing]业分析师表示,扯清楚债务偿还关系,只是化解银行[YinXing]平台贷款[DaiKuan]的基本前提。由此可能引发道德风险的债务重组,以及财政偿还未解的不确定性,都是银行[YinXing]股未来继续承压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目前中国银行[YinXing]业这种单纯依靠信贷扩张的发展模式较好地缓解或者说掩盖了贷款[DaiKuan]风险。”一位银行[YinXing]内部人士表示,“一旦信贷资产证券化,将加速信贷风险暴露,信贷资产证券化使资产流动加速,而一旦某一环节出问题,整个银行[YinXing]体系就出问题了。”
但他认为,鉴于银行[YinXing]的信贷资产规模如此之大,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上尚难找到能够接盘的下家,所以大规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短期内都难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