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食品价格上涨、日用品提价,还是出租车调价,都反映了一个现象:一轮全球性的通胀正在发生,来自内部的成本上涨以及外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正在传导至居民消费的各个方面。要真正抑制通胀,恐怕还需要从猪肉价格之外着手。 证券时报记者 岩雪 6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升6.4%,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对CPI涨幅的贡献超过两成,被业界戏称为猪肉“拱高”CPI;7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7%,CPI同比上涨6.5%。猪肉价格看来还真成了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不过,要真正抑制通胀,不仅仅要看住猪肉价格,还要从猪肉之外着手。 在CPI指数中,食品类约占1/3的权重,而猪肉在食品中权重很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猪肉价格每上涨20%,将会影响CPI约0.6个百分点。也因此,不少学者认为,猪肉价格疯狂上涨是本轮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那么猪肉价格真的是“拱高”CPI的罪魁祸首吗?其实,猪肉价格的疯狂上涨只是通胀大背景下涨价潮中的一个缩影。 与前两次猪肉价格的上涨相比,这次猪肉价格的上涨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即除了生产周期与供给的问题之外,人工成本、饲料成本、环境治理成本、运输成本等的增加,推高了养猪的综合成本。 以玉米饲料的价格为例,现在为每公斤2.34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大约0.45元,涨幅大概在19%左右。商务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玉米价格同比上涨了9.8%,养殖企业玉米平均进价也上涨了9.8%。其他饲料等也有一定幅度的上涨。可以说,猪肉价格的上涨,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既有产业本身的因素,也有国际大背景的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迄今为止CPI上涨主要由食品价格推动,但与前一轮的食品价格通胀不同,此次CPI统计中的其他项目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仔细查看一下,粮食、鲜蛋、水产品价格的同比涨幅都在两位数。在一片“涨”声之中,很多产品也都开始搭车涨价。惠氏、雅培等部分洋奶粉品牌近日悄然提高了零售价,涨幅平均在10%左右。除了吃的、用的,服务价格也在涨。7月9日起上海正式调整出租汽车运价,并同步实施燃油附加费方案。 除了国内因素,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今年上半年,我国铁矿砂进口均价160.9美元/吨,原油进口均价753.8美元/吨,分别上涨了42.5%和33.5%,达到或接近2007年泡沫经济的最高点。输入型成本驱动加剧了中国成本上升的态势。换言之,我国商品进口价格总体上涨也是促使国内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的另一诱因。 今年以来,大豆、钢材、铜等商品进口价格大幅攀升。海关总署认为,今年上半年,我国商品进口价格总体上涨了14.7%,一方面导致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为7.1%,7月份为7.5%,高于CPI的6.5%。 其实,无论是食品价格上涨、日用品提价,还是出租车调价,都反映了一个现象:一轮全球性的通胀正在发生,来自内部的成本上涨以及外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正在传导至居民消费的各个方面。所以要真正抑制通胀,恐怕还需要从猪肉价格之外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