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建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让关公传统文化尽得晖
2009-05-05
——访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卫小春
本报记者 李葆华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卫小春关于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发掘,继承弘扬关公文化的提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卫小春认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关公文化所表现的忠、义、信、仁、礼、智、勇的文化精神和目前构建和谐社会、规范和造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方面不谋而合。 历代推崇
铸就关公文化的深厚根基 关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O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在其近60年的生涯中,横刀跃马,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天下三分大业,谱写了充满传奇的一生。
时值今日,英雄早逝,但他所表现的忠、信、义、勇的文化精神倍受后人推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追溯关公文化的发展史,卫小春介绍说,关公文化源远流长,在关公去世51年之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蜀汉后主曾追赐他为“壮缪侯”。隋唐之际,天台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教派,率先将关公拉入佛门,封之为守护佛法的“伽蓝神”。这仅仅是当时人们崇拜关公的开始,也可以说是关公文化形成最早的启蒙阶段。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所表现的文化精神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道盛宴。 今世弘扬
打造关公文化的时代内涵 在关公文化中,对内强调忠诚、对外强调信义、对事业强调勇敢进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的一种体现。卫小春委员认为:在新世纪,我们应该赋予关公文化更丰富的时代内涵。首先是忠诚精神。对祖国、对人民、对伟大事业的忠诚,依靠这种精神,使自己和他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凝聚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其次是信义精神。正确地理解、倡导、恪守这种精神,使它成为做人处世中一种高尚的行为准则,这也是人类社会的主流。第三是仁爱精神。这种精神的本质就是博爱与文明。第四是勇武精神,就是激励人们奋进、拼搏、创新、开拓。
  卫小春认为,山西作为关公的故乡,率先扛起继承和弘扬关公文化的大旗,在当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支持下,通过多种经贸交流、组织论坛、举办关公文化节等多种活动,全面继承和弘扬关公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对外友好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加强道德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关公文化尤其在团结联谊海内外华侨、华人方面发挥着积极的纽带作用。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对关公的敬重乃至崇拜,并未在海内外华人中大幅度降温。尤其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那里,对于关公的祭祀、崇拜,依然热潮未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如台湾岛面积不算太大,但全岛却有大大小小的关公庙近400座;全岛人口不足4000万人,却拥有关公崇拜者800多万人。旅美华人中有一个崇奉关公的民间组织,在全美各地的分会竟有140多个。当然,在侨居东南亚的华人之中,对关公的崇拜和祭奉,亦非常普遍。维护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促进和增强海内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关公精神和关公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新价值和新作用。这正如关公庙一副楹联中所说“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卫小春呼吁,政府应不断加大对关公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发掘,让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关链接
    ·李克强8天内两提房地产调控释放出什么信号
    ·上半年海南住宅投资增长近五成
    ·河北将大力整顿外派劳务市场
    ·贵州13类建设工程企业无须再年检
    ·上半年河南建筑业总产值达1290亿元
    ·山东潍坊加强建筑市场专项监管
    ·北京检查物业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情况
    ·汶川“生命线”不能承受之轻
    ·坑蒙欺骗陷阱多 装修“套餐”谨慎“吃”
    ·亮剑 品牌木门企业打响市场保卫战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