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青 作 □单士兵 广州1万辆公务车将在8月底前全部安装GPS系统,所需费用为1658.89万元,平均每辆车约1659元。广州市纪委副书记严翠芳表示,这笔费用不从财政另外支出,而是从各级部门车辆费用中划拨出来。GPS系统将详细记录车辆行驶的路线,一旦发现有私用现象,就能立即让车辆熄火。(5月25日《新快报》)
这些年公车治理是公共管理的一大难题,相关改革长期迟滞不前的尴尬不断挑战着民意的忍耐底线,也催生出种种临时性的治理方案,“公车全装GPS”可谓是应运而生。但它真的能成为公车治理的一剂良药吗?
从技术逻辑上看,安装GPS系统的确有助于查证公车是不是在“干私活”,因为GPS系统会详细记录车辆行驶路线,这对公车使用者来说会产生行踪暴露的震慑作用。然而我们又必须承认,对技术的过度迷信也很容易掉进“陷阱误区”,造成财力、物力、人力的极大耗费,最终无法成为治本之道。
尽管广州官方表示,安装GPS系统的巨额费用不从财政另外支出,而是从各级部门车辆费用中划拨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技术治理的费用就不是来自于公共财政、就不是纳税人的钱。事实上,GPS系统监管公车的费用也绝不仅仅体现在安装费上。政府部门还必须建立起相关配套体系与管理系统,比如广州市纪委与广州市信息办进行了合作,要建一个类似广州市交通指挥中心的监控体系,各单位、各部门也都要建这样的系统,实行分层管理。不难想象,这些都势必增加公共财政成本,最终还是要纳税人掏腰包。
当然,如果这一切的成本支付最终能够遏制公车私用的泛滥,倒也情有可原。但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显然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技术管理,更多的还是要通过正义程序实现对权力的约束。我们从来不缺少发现公车私用的技术,而是缺乏对公车私用的权力进行有效约束。
这些年来,行政单方面主导的公车改革陷于“双手互搏”困境早已显而易见。现在简单地把公车治理寄希望于技术手段上,把安装GPS系统作为打开治理困境的钥匙,效果实在难以令人期待。说到底,公车改革要想实现公平与公正,还是要看民意能不能真正催生应有的制度秩序,让相关权力真正在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从而斩断他们伸向公共利益之手。(重庆 媒体从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