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车企八仙过海祭出五招 悄然打响增长“保卫战”
2011-05-29

  ■车企点评

  上海通用份额增长最快

  今年以来,一汽丰田、东风日产的市场份额直线上升,并在3月份达到高峰。一汽丰田市场占有率为15.16%,而东风日产的占有率为13.63%。4月,受日本地震影响,日系车市场占有率呈现普遍下降趋势。一汽丰田、东风日产上牌量分别下降到13.44%和12.81%,就连广汽丰田也环比下降了0.43%。尽管本田在日本受地震的影响较大,但在华的两家企业由于库存较充足,4月的整体销量所受地震的影响并不大。广本、东本在4月份反而增大了促销力度,市场占有率反而有环比上升。记者了解到,广本在4月份进行的阶段促销,雅阁的优惠幅度高达2万元;但从5月开始,经销商进货量将锐减三分之二,而东本思域让利幅度也从万元以上滑落至六七千元,预计从5月开始,日本地震对车市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今年以来,上海通用的市场份额增长较为明显,从1月的6.47%,逐月增长,4月份已经达到7.85%。同样,在4月份市场出现增长的车企还包括南北大众,长安福特、东风悦达起亚和奇瑞。在日系车受地震影响出现份额下滑时,欧美品牌、自主品牌获利不少,有机会分食日系品牌因货源短缺而空出的市场。(邵玉梅)

  日系车难统华南天下

  在广东市场,受消费者青睐的汽车品牌中不再只有日系品牌,还包括欧美品牌。前三名仍然是一汽丰田、东风日产和广汽本田,四至六名则为欧美品牌,分别为上海大众、别克和一汽大众。广汽丰田和东风本田的份额已下滑至第七、八名,第九名则为比亚迪,第十名为长安福特。相比去年同期的品牌市场份额,广丰和比亚迪两家本土车企在华南市场市场份额流失最严重,而南北大众的份额提升则最显著,其中上海大众已超过别克成为广东市场最受欢迎的非日系汽车品牌。

  在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车型系列中,日系车仍然占据了主要份额。排名按15名的畅销车型中,只有凯越、比亚迪F3、福克斯、朗逸四款车型入围,其余均为日系车型。在广东最受欢迎的A级车当属卡罗拉,销量一直领先同级其他车型。而最受欢迎的A0级车型包括新阳光和锋范,而轩逸凭借宽大车身和经济排量成为性价比较高的B级入门车型。天籁则取代了雅阁和凯美瑞成为广东消费者最青睐的B级车,CR-V上牌量则一直稳定,位居SUV细分市场的榜首。随着一汽丰田的革新换代,除了卡罗拉和花冠上牌量快速增长外,新车锐志的上牌量也快速增长,上牌量开始接近雅阁和凯美瑞等主力车型。(邵玉梅)

  东风日产增速远超行业均速

  近日,来自东风日产消息称,4月,东风日产实现了新车销售55752辆,行业排名稳坐前五的成绩。而前四个月,东风日产已经实现新车销量24.5795万辆,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至6%。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4月,东风日产的增速几乎等于行业平均增速的两倍,旗下多款主力车型,正在迅速成长为各个细分市场的领跑车型。据统计,2011年1-4月,中国车市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增速,都开始呈现负增长,受4月车市拖累,前四个月的同比增速更进一步放缓至6%以下。

  据分析,从8年前公司创立时全年汽车销售6万辆到现在平均每个月新车销售超6万辆,东风日产正在以其强大的VQ引擎,驱散着弥漫在中国车市上空的阴云,并联手上海通用、南北大众这些优质的汽车公司一起,驱动着中国车市新格局的成型。据预计,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2012年,东风日产将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年产销汽车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

  (乐国星)

 相关链接
·奇瑞量子工厂从安徽芜湖迁址至江苏常熟
·北京一些停车场夜间按白天价收钱 收费翻番
·2011青岛国际车展开幕 新能源汽车纷纷亮相
·“千百十”大型采访报道:江铃汽车再出发
·车企八仙过海祭出五招 悄然打响增长“保卫战”
·五月持续低迷六月优惠或增 下半年车市难料
·北京现代新悦动正式上市 售价9.98万-14.68万元
·加价提车难以接受 专家:如有库存涉嫌欺诈
·怀疑是添加剂 中石化岳阳加油站导致全市大修车
·奥迪正式发布全新奥迪A6 Avant旅行版车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