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现行品牌销售政策将汽车方向盘交给了跨国公司--中图社
2011-07-11

  伤害自主品牌

copyright dedecms

  跨国公司在国内设总经销商,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也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外资总经销商对国内经销商的绝对控制,销售其产品的4S店的所有维修配件都由外资厂家指定。外方可以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低价卖车,抢得中国境内的市场份额,再以高价维修和更换零部件的策略收回利润,以此策略打击中国的自主品牌。如外资控制的国内一个零部件企业生产的某个产品出厂价是300元,产品全部出口,外资控制的4S店维修时指定要使用这个产品,但需要从国外购买。经过“出口转内销”后,这个产品的价格摇身一变成了3800元,上涨了120%,外方小施伎俩便攫取暴利,而中国消费者则要为此埋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境外厂商的这些做法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严重影响了汽车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助长了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控制,压缩了自主品牌汽车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我国自己出台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市场控制问题并不完全是经济问题。当年,日本汽车起步时,为了保护国内刚刚起步的汽车产业,对1.5升以下的进口汽车采取了极为严厉的限制措施。上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大举进军美国市场,为了保护美国市场,美国政府动用国家力量,总统亲自出面,强压日本“自律”,大幅减少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为了减少进口,保护本国车企,日本、韩国、印度对本国汽车市场都有极为严格的控制手段。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资不抵债即将崩溃,关键时刻,美国政府出手相救。道理很简单,救汽车产业就是救美国。2011年5月9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时,美方公然提出要求中国将“自主创新与政府采购脱钩”,美方这样做无非担心中国提倡自主创新和政府采购会影响美方汽车产业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这再有力不过地说明,西方政府早已将市场占有率视为重要的政治问题而积极干预。 dedecms.com

  中国也一样,需要从政治和战略全局上看待中国的汽车市场。放眼全球,中国汽车市场是全球唯一最为活跃和最大的市场。谁占有中国市场,谁就占有了世界汽车发展的主导权。目前,虽然中国本土车企与外资品牌和合资品牌形式上三分天下,但中国本土车企实力有限,在进口、合资品牌的双重夹击下,其实独木难支。为了扩大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外资和合资品牌除了在中高端市场占据绝对控制权外,又将产品向中低端市场延伸,以其技术和实力,中国本土车企难与其匹敌。一旦这一块市场被外资和合资品牌鲸吞蚕食,中国本土车企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呢?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能建立在外资和合资品牌的基础上吗?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本土汽车市场当然希望得到国家力量的保护和支持。但是眼下的国家汽车商务政策不仅不能为本土车企守住自己的市场助力,反而成为世界汽车列强在中国汽车市场攻城掠地,巧取豪夺的尚方宝剑。

dedecms.com

  今天的中国,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产销超过1800万辆,远远超过产销1200万辆的美国,如果说美国是架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那么,中国也已经成为架在车轮上的国家。如果滚滚奔驰的中国汽车被外资控制,如同将汽车的方向盘交给跨国公司,国家的经济安全如何保障?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绝不能受制于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决不能拱手相让。

dedecms.com

 相关链接
·万人自驾游《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纪录诞生--中图网
·界定和培育汽车自主品牌虽难亦当为--中国图鉴
·东风雪铁龙东北区域:沈阳的销售有2倍上升空间--中图
·电动车废旧电池回收混乱 监管空白亟待整治--图鉴中国
·中国成汽车最大消费市场 自主品牌竞争力不强--中图网
·车市阴转多云 下半年还有6大利好--中国图鉴
·新车价格服务 三管齐下中高级车“擎”动车市--图鉴中
·美国采用新式车辆燃油经济性标识--图鉴中国
·几百名大中学生被中介骗到比亚迪打工遭拒--中图网
·东风日产挺进四五线市场 快速渗入“末梢”市场--中国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