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北京,车就像个扔了舍不得拿着又烫手的热山芋。
有车的,坚挺的加油费、离谱的停车费和脑栓塞一样的堵车,让人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就是幸福感不见高;想买车的,摇号摇得人晕头转向,结果那诱人的指标总是美女般成为别人的娇宠,而与自己无关;没车的,挤公交挤得越来越像二维的照片,好不容易下雨天咬牙发狠地想打个的士,却发现能打到车的几率,几乎等同于被天下掉下的馅饼砸中脑袋,成了绝对的小概率事件。
曾经有人调侃说,能在恶劣天气成功打车,得有买彩票中大奖的运气才行。话是过了点,但由此可见打车之难。更何况,即使是侥幸打到车了,没准还会被司机以换班收车路上堵等各种理由拒载。每逢这个时候,打车人就像丢了大奖彩票一样,除了郁闷还是郁闷。如果不是法律规定打人犯法,那些牛X哄哄的的哥少挨不了暴揍。
不过,前几天有消息说,北京开始对出租车动手了。大致的内容就是,从现在到10月中旬这段时间,北京要组织开展50天的“出租车服务质量集中整治行动”,有关部门要求出租汽车企业确保95%以上的出车率,的哥错开早晚高峰交车,倡导节假日、恶劣天气多出车,遏制拒载、绕路、议价等严重服务违规行为。
确实,是该收拾一下了。本来是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个别的哥比公务员还牛,让人们不得不在冰与火的煎熬中挣扎徘徊,本应是“上帝”却只能忍气吞声,等待着下一次的希望和奇迹。
但只靠50天的“集中整治”能行吗?只是很高调地要求和倡导管用吗?我看未必。
事实上,的哥们也有着莫大的苦衷。CPI跑得比出租车还快,油价涨得比石油巨头的办公楼还高,“份子钱”雷打不动照收不误甚至不断上调,高峰时段、恶劣天气路堵得比沙丁鱼罐头还严实,在这种情况下,的哥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只能选择以拒载、不出车等不招人待见的做法,尽可能地减少出车成本,打车难几乎就是一种必然。
尽管拒载、不出车、议价等行为很令人痛恨,但出现这样的状况,只由的哥们单方面来承担责任,显然是不够的。客观地说,对个别的哥的胡作非为加以惩治是必要的,而在“集中整治”的同时,有关部门如果也把自己的管理思维一起“整治”一下,或许才是最见效的。
比如,改变一下只对的哥严防死守的做法,别把出租车指标看得像命根子似地紧捂不放,适当增加出租车的投放数量,用疏通供需矛盾的办法,缓解打车难现象,是否可以一试?再比如,前不久上海曾降低了出租车的“份子钱”,每车每月至少降350元,减轻的哥们的运营成本,北京是不是也可以由政府主导,让出租车企业少赚点几文,给的哥们松松绑?还比如,政府可不可以少给令人不齿的公车消费投入点,适当增加一些出租车补贴,让的哥们每天每月能多剩下几个大子儿的血汗钱?
如果有关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做足了有利于出租车行业发展的文章,如果政府部门能引导出租车行业最大程度地保障的哥们的利益,的哥们还是昧着良心违规,那就是人神共愤不可饶恕了,再怎么狠地收拾也不冤枉。而现在,只是强势地“集中整治”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也不见得就收到真正的效果。这是因为所谓的倡导或要求再中听,也未必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拒载、不出车、议价等现象的发生。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也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中国国情。
还有一点疑虑,就是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北京出租车行业的现状,即使一小撮的哥慑于眼下政策的威严,暂时老实了几天,那么,50天的“集中整治”结束以后又当如何?难道,这次的“集中整治”,真像传说中的那样,在完成了维护节期欢乐和谐的使命之后,就偃旗息鼓一切照旧,人们继续骂着娘地打车难?如果政策真的功利现实到这个份儿上,那也太那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