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自主品牌研发部门负责人私下对我说,他们与政府有关部门立下了军令状:明年年底之前,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必须上市。否则?他做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
是自告奋勇还是军令难违?回答:当然是军令难违。
可是正常的汽车开发流程起码要3、4年时间,还是在有足够技术数据积累的情况下,你们刚开始搞电动车,能走完流程吗?回答:当然不能,但走不完也得上市。
这不是拿用户做试验吗?回答:不敢,我们要保证车卖到自己人手里,继续走完开发流程,否则,出了事可就……(他又做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
这不是跟比亚迪的做法一样吗?回答:不对,比亚迪是主动请缨,我们是被迫的。
那你们为什么不跟政府有关部门讲清楚汽车开发流程不是儿戏?回答:当然讲了,但他们质问,别的企业能完成,你们为什么不能?我们说那是吹牛。但他们说,那些著名的专家学者都说在电动车领域我们和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电池等一些技术还领先”,完全可以“弯道超车”,现在很多跨国公司都有电动车了,我们应该比他们更快。这些专家学者也是在吹牛吗?于是,我们只好咬牙签字。
你们投了多少钱?回答:十几个亿已经投了进去,还要投二十几个亿。
那么,全中国60多个汽车厂家有多少立下了类似的电动车军令状?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电动车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大跃进”就是从N个军令状的竞争中演绎出来的,完全符合中国式“大跃进”的逻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好大喜功争先恐后。
如今,电动车“大跃进”出了问题。最近,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专家学者根据温总理讲话精神,关门研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方向”,电动车“同一起跑线”、“弯道超车”之类曾不容置疑的东西黑不提白不提了,对那些电动车“大跃进”的烂尾工程糟蹋了多少钱和宝贵的资源以及谁该对此负责的问题,更是噤若寒蝉。此外,电动车“大跃进”的急先锋比亚迪败相尽显,已开始大幅裁员,一副电动车“大跃进”受害者的模样。
那么,谁是电动车“大跃进”的始作俑者?棍子应该打在谁的头上?
既然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那么作为“上”的政府有关部门理应负责。但他们会感觉自己比窦娥还冤:专家学者这样说的,我们能不信吗?我们自己又不是内行,是被他们忽悠了,所以棍子应该打在他们头上。也有专家学者质疑过“弯道超车”和“大跃进”,你们为什么不信?回答:那要怪媒体,只报道鼓舞人心的,不报到泼冷水的;还有个别厂家,借机把自己的破玩意儿硬说成是“重大突破”、“全球领先”,来糊弄我们,骗取科研经费或银行贷款,媒体也跟着起哄,说我们不支持自主创新,躺在外资的怀里享清福,给我们施加压力,让我们在公众面前丢人现眼,我们容易吗?
媒体也觉得冤:作为媒体,我们的使命就是唱响自主创新的主旋律,这一点也没错。怪就要怪那些专家学者,一个劲地忽悠,我们又不是内行,能不信吗?大跃进时,有大科学家论证了“亩产万斤粮”的可能性,谁敢不信?我们顶多是人云亦云,跟着忽悠,棍子不能打在我们头上。还有政府,众泰电动出租车杭州街头自燃,地方政府出面三下五除二地快速解决了世界级的电动车安全技术难题,那些电动出租车很快就恢复运营了,我们能不信政府吗?有的媒体还会说:再说了,有的厂家跟我们吹嘘自己的“重大成果”,要我们宣传,还找了一帮子专家学者站脚助威,加上厂家答应和我们搞广告、软文合作,这种多赢的事情不干会被人笑死。
那些厂家可委屈了:政府要求自主创新,专家学者科学论证,媒体热情鼓掌,作为企业也需要有点冒险精神,我们不过是把自己的初级成果吹大发了点,为的是从政府那里弄来自主创新的项目经费,或从股市上捞一把,以便抢占制高点,在将来出真正的成果,成不了就算交了学费,做了积累。这有什么罪过?
那些专家学者更是憋屈:政府有关部门要我们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提建议,前提是自主创新;可明摆着,传统汽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我们与国外差距都很大,比来比去,只有电动车差距最小,还有一线希望;媒体一天到晚追着要我们表态,政府许诺大力支持,还有企业给我们提供成功案例和调研合作费用,我们自己也想出名,大家齐心协力折腾一把,说不准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举领先;没想到,电动车自主研发有那么多难题,什么电池和电池管理技术、汽车研发、干净的电源、零部件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那么多的方面,我们又不是全才,责任不能栽在我们身上,我们不过是被政府、企业和媒体当枪使了,冤透了。
政府有关部门又要喊冤了:我们的确要求自主创新,但同时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不能偏废,也不能搞大跃进。好好的经,都是被下面的人念歪了。
政府、专家学者、厂家、媒体似乎都有错,又似乎各有各的道理,结果是大家都不必负责,也不想当替罪羊。但总得有人对此负责,如果实在是找不出来,那一定是某个地方有问题……(何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