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亲稳发掘汇报
亲稳发掘汇报软件,采用最先进的网络搜索
·入编邀请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新车取洋名其实缺底气 车企拿来主义为哪般?
2011-09-18

  一个消失了800多年的西域古国,日前被搬来派上了大用场,东风日产为MURANO命名“楼兰”。当头罩面纱的神秘女郎从屏幕上走下来将一张写有MURANO售价的羊皮递到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手中时,现场有人拍案叫绝。因为“楼兰”这个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一个美丽绝伦的大漠公主在未出生之前,就被赐予了一个响亮而又永恒的名字:楼兰——象征阳光、绿色植物、青春和美貌。

  并非所有的新车命名都如此般精彩。实际上,虽然好车新车层出不穷,但在命名上绝大部分已经力不从心。

  著名导演冯小刚在微博中说:“为什么国内的公司同事都是国人,但起的都是洋名?为什么国内的楼盘腆着脸叫什么‘香榭丽舍、普罗旺斯、罗马花园、加州水郡’?为什么很多东北出来的艺人,一张嘴都是台湾口音?说台湾口音就有面子了?”“产生这些崇洋媚外的怪现象,根本是因为自卑。”在车界中,也不乏洋化的影子,比如S6、H6等等,难道汽车品牌也被崇洋媚外的风气同化了么?

  汽车跨国公司“入乡随俗”

  汽车跨国公司给自己的产品命名,一般都是采用国际通行的拼音文字,大多用字母组成。但是这些车到了中国市场,为了让广大的中国消费者便于接受,起一个恰当的中文名字便是一条捷径。

  比如丰田公司的豪华轿车品牌“LEXUS”(雷克萨斯),丰田公司的人说这个中文译音能够帮助中国消费者更容易的联想到LEXUS品牌

  “奔驰”在若干年前在国内的称呼曾经是“奔斯”,读音更接近这个品牌的原文——MERCEDES-BENS中的后一个词。这个品牌的中文名称现在是“梅赛德斯-奔驰”。其中“奔驰”一词在中文中更适合一辆车的名字。

  “宝马”一词在中文中也有很好的意思,宋词中有“宝马雕车香满路”这样的名句。用“宝马”作为德国BMW汽车品牌的中文名字,堪称绝配。BMW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只有一个名字,就是“BMW”这3个字母的英文发音,BMW是德文“巴伐利亚的发动机工厂”三个词的缩写。宝马汽车中国公司的官员说,他们十分珍视“宝马”这个BMW的中国名字。

  好车名有利于品牌传播

  俗话说“名正言顺”。当过父母的或许都有这种经历,为了给小孩取一个动听的名字,《新华字典》都快翻烂了。同样的道理,国际汽车品牌进入中国后第一件事就视为其起一个动听的名字了,或许是想通过起一个中文名来更好的取悦中国的消费者。

  好的中文名无疑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BENZ翻译成奔驰、BMW变成宝马已经成为经典,但不知是中文词汇还是国人想象力不够丰富,似乎朗朗上口的中文名就只有那么几个,面对一年100多款新车型逐渐力不从心。

  近几年,车企高层们就习惯运用了“字母+数字”的简单组合,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国内的一些本土品牌如奇瑞、比亚迪等也开始采用这种命名方法。

  “宝马”是大家公认的好车名。但是要把这两个字做成镀铬汉字贴在国产宝马轿车的尾部,恐怕不会被买车的用户接受。车名的本土化便于汽车品牌的口头和书面传播,并不适合贴在车身上。车身上最显著的是品牌标志,比如奔驰的三叉星。车身上贴着的车名目前多数采用国际通行的拼音文字,欧美品牌汽车自然是这样,日本、韩国的汽车即使在本国销售,也没有把日文、韩文的车名贴在车身上。就像英文是国际通行的商业语言一样,车名的国际化也是一个趋势。

  汽车产品命名是市场营销中的重要课题,当代销售大师阿尔·里斯曾说过:“从长远观点来看,对一个品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名字。”取一个好的产品名称,涉及对产品定位的准确把握、社会大众心理的敏感捕捉等许多方面,绝不是偶然所得。跨国公司如没有在这方法长期积累的运作经验,来到中国后,就不会取到“宝马”、“奔驰”这样的好名字。

 相关链接
·奔驰smart推出科比特别版 以黑色为主色调
·上汽通用五菱冠名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
·日产MURANO楼兰登场 期待抢占高端SUV市场
·李书福欲打造全球型企业文化研究中心
·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将于10月1日起调整
·铃木欲解除大众战略联盟关系
·新车取洋名其实缺底气 车企拿来主义为哪般?
·四部委联合颁布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安全令”
·中国汽车保有量首破亿辆 占机动车总量45.88%
·北京就停车管理办法征民意鼓励建设停车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 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0956号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