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A股表现惨淡,业界大佬、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9月上旬的最后一天公开反省,“比亚迪2009年在销售战略上犯了错,只不过当时的辉煌掩盖了问题,如今我们要为过去犯下的错误买单。”“当时的销售战略是重经销商数量,忽视了经销商质量,埋下了错误的种子。”
这当然是一种解释。不过是在我看来,这种解释只触及皮毛,尚没达到腠理,不治恐深。
汽车是一种高档耐用消费品,一般人买一辆车至少要用个三五年,甚至长达十年以上。这种属性就决定了,汽车生产企业或许能讨一时之巧,照着别人的成熟产品逆向开发,迅速推向市场,凭借“个大量又足”,占得一些市场便宜。但过几年,必被打回原形。所谓“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单单把责任推向销售策略,不啻于南辕北辙。因为一个现代成熟的汽车企业,销售理念绝不是从产品生产出来后才介入,它应该贯穿一辆汽车从无到有、从设计之初走向消费者的完整过程。这是一种正向研发的过程,每个步骤、每个零件,设计人员都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基于什么理由,不断揣摩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最终产品。
在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刚刚兴起的头几年,一个企业的产品主要是基于正向开发还是逆向开发?在产品品质和性能上的区别并不大,而消费者也不大明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区别会显性的表现出来,以种种方式,比如产品的口碑、消费者亲身体验、业内评定,甚至股市的涨跌……
正向开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大智慧。后起的汽车企业必将走过一个仿制的过程,日本、韩国当年也不例外,但仿制不是目的,产品也只是过渡性产品。从仿制积累了一些最基础的技术水平后,核心的技术还是得自己研发。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核心竞争力是买不到的,别人也不会卖。只有自己努力研发,或是借外脑,挖名角,站在巨人的肩上,步子才有可能迈得大一点,离别人的距离越来越近。
而惯于逆向开发的企业,很容易步入“亦步亦趋”的陷阱。当整个环境已经不允许这么干以后,但正向开发的企业已经开始加速度奔跑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已经萎缩不行了。
当下,正是自主品牌车企开始两极分化的历史性时刻,市场上的表现也已经渐渐明晰,正向开发型企业将迎来一个爆发期。(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