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亲稳发掘汇报
亲稳发掘汇报软件,采用最先进的网络搜索
·入编邀请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媒体:汽车保有量破亿带来的忧思
2011-09-20

  截至8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首破1亿辆大关,仅次于美国的2.85亿辆,位居世界第二——

  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9亿辆。其中,摩托车占54.12%,约为1.19亿辆。汽车保有量占机动车总量的45.88%,刚刚超过1亿辆。

  这是中国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大关,仅次于美国的2.85亿辆,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1亿辆汽车保有量中,包括近2000万辆三轮和四轮低速货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农用车。即使扣除农用车,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也超过日本的7000万辆,仍然是世界第二。

  中国刚刚进入汽车社会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100个家庭中有20个拥有汽车,就是进入了汽车社会。截至今年8月底,国内千人汽车保有量在60辆左右,基本达到汽车社会国际公认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汽车社会,但是还只是初级阶段,刚刚进入。

  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最近10年国内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正在由衣食为主向以住行为主转变。

  中国对汽车社会准备不足

  姚景源日前在天津汽车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指出,2001年国产汽车产销量只有207万辆,2010年达到1800万辆。汽车社会来得太快,我们严重准备不足。整个社会,包括城市规划、燃料供应、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以及汽车文化、售后服务等各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主任张国宝日前表示,“十一五”期间,国内新增炼油能力,全部被新增汽车吃掉。每年因汽车增长而增加的石油消费达到3000万吨。迅速增加的汽车保有量,已经对国内燃油供应带来巨大压力。能源压力正在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汽车尾气成为许多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环保部的一项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333个地级以上城市,五分之一空气质量不达标。

  国内城市规划中,长期以公交车和自行车出行模式为主。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道路和停车资源严重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667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高峰时段出现交通拥堵。

  燃油供应压力、环境保护压力、以及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对刚刚迈进门槛的中国汽车社会带来巨大挑战。

  必须建设绿色汽车社会

  姚景源认为,中国人的消费结构开始从衣食转向住行,现在还在继续转变中。尽管部分大城市汽车趋于饱和,但在广大中小城市、城乡接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汽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按照中国人口多人均土地少、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情,中国汽车社会必须走一条节能环保、绿色出行的道路。必须大力发展节能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处理好汽车社会汽车与能源、汽车与环境、汽车与行人的关系,保证汽车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越来越严格的汽车油耗标准和排放标准,以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并减少汽车对环境的污染。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对新华社记者说,目前国内购车大型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中国势必会变成美国而非欧洲的车型结构。中国在汽车结构上只能走欧洲和日本的模式,以小型化为主,而绝不能走美国的模式。基于目前中国面临的能源困境,大型化趋势必须得到抑制。  

  建设绿色汽车社会不仅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关系到国家的石油安全和能源安全。因此,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共同建设和谐汽车社会

  (据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相关链接
·合并计划被迫延迟 大众收购保时捷再起波澜
·2011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后博会9月15日举办
·上汽三年内投31亿研发 建亚洲最大整车开发中心
·千姿百态 香艳车展
·性能无法阻挡 法兰克福车展高性能车赏鉴
·法拉克福车展:奔驰 可以承受之“氢”
·华晨两款新车 成都车展首发
·梦想如此现实 2011法兰克福车展赏鉴
·北京晨报:自主品牌汽车举步维艰
·非凡驾驭 为商务而生——试驾捷豹XJ全景商务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 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0956号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