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地膜覆盖到设施栽培 上犹蔬菜产业实现“三级跳” |
2009-05-05 |
|
“已经摘了三茬了,而种在露天菜地里的得6月份才能大量上市!”4月27日清晨,在上犹县梅水乡竹山村蔬菜生产基地,菜农王仪提着满筐的辣椒满脸笑容走出蔬菜大棚。
王仪家今年种植大棚蔬菜40.5亩,由于采取了节水滴灌新技术,他栽植的4亩辣椒比“小棚种植”的提前半个多月上市,第一茬市价达到了每公斤8元多,亩增收近6000元。这是上犹县引导菜农进行“设施栽培”,实现蔬菜产业“三级跳”的结果。
上犹菜农种植蔬菜先后经历了“地膜覆盖”、“小棚种植”、“设施栽培”的发展过程。王仪家的“设施栽培”大棚,棚顶铺专业薄膜,地下铺设节水滴灌管道,这样的蔬菜大棚每亩投资需6000余元。与“地膜覆盖”、“小棚种植”相比,“设施栽培”的蔬菜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强、消耗劳力低、上市时间早,并且能增加40%以上的产量,效益比传统种植方式高90%。该县采取以奖代补、培植典型、设立示范点的办法,引导农民进行“设施栽培”。为让菜农尽快接受新的种植方式,今年,该县加大了对菜农的技术培训力度,组织县乡两级农技人员深入乡村对菜农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培训菜农850多人次。
今年,该县“设施栽培”蔬菜种植面积与去年相比增长35%,已达2100亩,其中千亩种植基地一家,10亩以上种植示范户已达40余户,蔬菜预计年总产量1050吨,总产值近2.2亿元,与“小棚种植”相比,全县“设施栽培”种植户亩均增收预计近4000元。(赖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