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食品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江苏泰州兴化市用标准化手段推进循环生态农业建设
2009-05-05
  如今,在江苏泰州兴化市,大地蓝蚕桑示范区带动了农民在蚕桑地里养鸡,形成了“鸡吃虫子和草、鸡粪又肥桑”的“循环生态农业”;蟹池套养鳜鱼示范区带动养殖户在蟹池里放养鳜鱼、青虾,拉长养殖产业链,形成了春夏捕虾、秋收蟹、冬捉鳜鱼的“立体农业”。示范区建设还改变了农民传统种植和管理农业的方式。

  泰州兴化市从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入手,围绕示范区建立了“公司 基地 科技 标准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而且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转移,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大农业的转变。

  3月21日,落户兴化经济开发区的兴化顶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举行开业典礼。顶康公司依托原顶芳公司厂房等设施,投资500万美元建成了从选别、检测到包装的自动化生产线,为兴化蔬菜脱水加工企业深加工生产服务。围绕香葱的加工生产,兴化市已催生了134家蔬菜脱水加工企业,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兴化香葱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蔬菜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脱水香葱生产基地。

  兴化市的红皮小麦也形成了完备的小麦加工、食品制造产业链,拥有年销售过亿元的加工企业3家,销售收入已突破10亿元。其中江苏楚龙面粉有限公司是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日处理小麦能力达1300吨,产品获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放心粮油”和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珠海华丰食品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兴化分公司已投产4条方便面流水线,原料全部采用兴化红皮小麦面粉,日消耗面粉100吨,年产值突破4亿元。兴化优质红皮小麦的独特质量还吸引了面粉加工企业五得利集团在该市投资建厂,一期工程设计产能每天1000吨。



  截至目前,兴化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共催生出143家农业企业。兴化质监局局长王亦波说,这些龙头企业以经济为纽带将成千上万农户连接在一起,用一系列标准规范农产品的种植、养殖过程,从而建立起了新型的农户关系。据统计,农业企业带动新型农户总数达23万多户。

  近6年来,兴化质监局以“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标准体系,培训一批农民,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群众”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为目标,将政府部门、科技单位、农户、社会力量等紧密结合起来,以实施农业标准化为技术基础,大力推进示范区建设。

  该局一手抓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制定的42项农业生产技术标准规程,覆盖了大宗农产品及无公害产品,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地方、企业标准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一手抓地方农业生产资料标准的制定、把关、备案。目前,兴化市已建成7个示范区,其中,4个国家级示范区,3个省级示范区,另有3个示范区正在组织在申报,各类示范区覆盖了香葱、青虾、河蟹、番茄、稻米、红皮小麦等多个特色农产品。

  兴化市通过示范区建设,促使大批原来从事耕种的剩余劳动力向蔬菜、面粉、蚕茧等加工产业转移,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过示范区建设,兴化市在香葱、青虾、小麦等6种支柱农产品生产经营上形成了种植、加工、科工贸一体化产业经营发展格局,以农业龙头企业构建起了产业链的核心,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据统计,在全市示范区从事种养和加工的农民达20万人。

  目前,兴化市示范区建设已经从市有示范镇发展到村有示范户,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有典型的示范网络,实现了示范区发展和带动农民致富的双赢局面。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粮食安全工作情况
    ·苏州市疾控中心检测28件水产品3件不合格
    ·豪华月饼穿马甲变身“功能性”月饼
    ·百姓应该注意满足味蕾的同时更需要对添加剂
    ·一次性杯子冷热存在明显区别 买杯子的时候
    ·淡水苏眉鱼研制成功 整个水产市场的前景仍
    ·行业专家表示通过对国内大豆市场回顾及下半
    ·广西在台湾采购400多万水果 台南望建立长
    ·广西生猪成为农林牧渔最大产业 占畜牧业过
    ·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出口受限 行业内人士称今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