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物价涨势同比减缓,而近期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继续弱势运行,都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货币政策的紧缩压力也会暂时回落,央行在第一季度加息的可能性正在变小。”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铁刚教授日前表示。
今年1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5%,较去年12 月份出现较大回落,低于普遍的市场预期。进入2月份以来,国际市场小麦(资讯,行情)、玉米(资讯,行情)价格先升后降,大米价格震荡走低,月平均水平较上个月均有小幅下跌。加上市场对全球主要经济体将进一步收紧流动性的担忧尚未消除,预计短期内国际粮价仍将继续低位运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上的通货膨胀压力。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2月23日猪牛羊肉价格下降较为明显,36个大中城市超市、集市猪肉(精瘦肉)零售价格平均每500克为12.08元,比前一日下降0.07元。
从中国CPI构成权重体系中,食品占了34%。在目前统计指标中,食品是所有八大类商品中权重最大的分类项。而猪肉又是食品分类中最重要的子项目,约占CPI整体9%的权重。去年底以来,肉制品价格持续下降,从细分数据来看,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3.5%,其中猪肉价格就下降了8.6%。而即使其他食品价格继续回升,也难以抵挡猪肉价格高权重所带来的影响。
“随着进入2月份的全国暴雪严寒天气因素的逐渐消退,食品涨价对CPI的拉升作用已经减弱,考虑到今年2月份的春节效应(去年2月不是春节),在去年同期较低基数上CPI同比增速会有一定的扩大,因此预期一季度CPI的通胀脉冲点可能在2月份出现。而一旦这些因素消失,CPI涨幅常常回落,未来CPI涨幅在2%左右的概率依然较大。”长江证券(000783,股吧)分析师李冒余认为,“未来制约CPI 涨幅的因素还在于,一是今年粮食将继续丰收,二是生猪存栏数仍处历史高位的4.6 亿头,将对制约CPI 涨幅起到重要作用。”
国外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大部分体现在原油等能源价格上,从原油供需方面看,石油供给仍显过剩,发达国家石油需求萎靡不振,库存增加。另外,虽然欧佩克坚持一年多来的产量配额不变,但存在较高的油价刺激欧佩克成员国违背协议而增产的风险。而石油供需基本面略显过剩,消费淡季即将到来,因此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预计近期油价仍将继续在70-80美元/桶区间继续波动。
“从全球经济来看,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和对经济复苏势头担忧的矛盾,刺激政策何时退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加上2月份以来,美元指数的不断走强引导着大宗商品价格缓步下行,从而降低了我国通胀预期。”张铁刚指出,“尽管1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了对全球经济的预期,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9%,高于去年10月份时预计的3.1%,但是全球经济仍处于恢复阶段。中国不可能独立地提前加息,因为欧、美的经济恢复都要逊于中国,同时在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刺激政策短期内退出的可能较小,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加息估计最早也要到今年下半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