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年伊始,浙江、安徽、江苏等地方乳品品牌纷纷上调了终端牛奶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在5—10%之间,由于此次价格上调的幅度较小,消费者反应不大,牛奶消费增长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消费品市场的逐步回暖,牛奶市场刚刚修复了“三聚氰胺事件”带来的创伤,步入理性发展的轨道,却又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压力:奶源环节饲料、饲养、防疫成本上升;加工环节原料奶、能源等价格上涨;劳动用工、运输费用、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等综合运营成本的增加,对“大病初愈”、“两低”(奶牛经济效益低、加工企业利润低)、劳动密集型的牛奶行业来说,无疑又是一场新的挑战。为了生存更多的企业被迫实施新年涨价,但也有部分企业为了市场份额撑着不涨价。
近年来,中国奶业的发展由于饲料大幅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和生态环境制约等因素影响,在奶源环节出现了养牛 “吃了苦,投了钱,不赚钱”的不良状况,农民养牛积极性严重受挫,奶牛饲养从市、省乃到全国,实际存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生奶的收购价格虽然时有提高,但仍弥补不了生奶成本的快速提高;在加工环节,由于受原材料、能源等诸多方面价格上涨的因素影响,成本压力也越来越大;在销售环节,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终端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甚至出现价格低于价值的非理性现象。来自奶源、加工、市场全方位的压力,对本属微利农业产业的奶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看待此次牛奶调价,它将会对乳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专程走访了南京市奶协相关专家。专家说,刚刚结束的“两会”集中体现了中央政府高度关注国计民生,牛奶就是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奶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乳业虽然持续保持了近20%的增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还比较脆弱,只要有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必然会影响整个奶业的健康发展,波及市民“奶瓶子”的供应,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怎么办?首先,要解决好奶源供应问题。幸运的是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已出台一系列促进奶牛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为奶业的强基工程注入强心剂;其二,要提高奶业龙头企业的“造血功能”,增强其盈利能力,通过龙头带动作用反哺奶牛养殖业;其三,要引导并建立理性的市场消费氛围,改变牛奶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现象,体现牛奶这一最完美食品的真正价值。当前牛奶价格的微调是符合市场规则的必要行为,牛奶价格的合理上调,将有利于促进奶业的稳定发展,推动奶业产业链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奶瓶子”需要政府、企业和广大消费都共同来精心呵护,政府与企业今天为奶业多一份投入,就为今后奶业的健康发展夯实一份基础,广大消费者今天为牛奶消费多付出一点,就为今后“奶瓶子”的质与量尽了一份心,也是为自己进行了一次“健康储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