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德川家康》这本书,开始的感觉怪怪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东部的邻居日本而言,我们了解得并不太多。对日本的感觉,始终是不咸不淡,甚至有一些怪怪的感觉。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想,这是历史的原因。但是作为中日两国的国民而言,彼此增进了解是有益的。尤其是,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会增加相互信任的基础。比如,日本的文化艺术。再比如,日本的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枭雄人物。德川家康对于日本而言就是如此。家康出生在日本战国时代封闭落后的三河地区。三岁与生母离别,六岁作为人质流寓他国。成年后继任城主,但内部豪族林立,外部强敌环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在乱世中求生存,他不惜充当今川义元的炮灰,刚赢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却不得不为取信于织田信长,杀妻灭子。信长死后,秀吉抢先控制了局势。他一方面屈累代尊贵武士之膝,拜服在出身寒微的秀吉脚下;一方面埋首于在局部区域扩张势力范围。最终,德川家康一手创下了二百七十年的江户基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阅读江户时代的历史,很多人会对德川家康的个性比较感兴趣。比如,文学家司马辽太郎就是其中的一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司马辽太郎是日本当代著名历史小说作家,原名福田定一。他1946年入京都新日本新闻社,两年后任产经新闻社记者,1961年开始专业作家的生活。 tujian.org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辽太郎的笔名非常有意思。这位原名福田定一的小说家,其笔名如果细细推究下来,居然是“远不如司马迁之太郎”之意。其对司马迁的热爱和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可见一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本《德川家康》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德川家康的个人形象,刻画了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德川家康并非是一个英雄,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枭雄。我感觉,他是刘邦一类的人物。他缺乏英雄的悲剧性格和天才的手腕。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日本战国时代,在与武田信玄、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等诸多天才并立的时代,德川家康的最终脱颖而出,凭借的不是运气,而是地地道道的“隐忍”。他的“隐忍”,成就了他的一切。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已故作家柏杨引述德川家康的话说,曾有人问德川家康:“杜鹃不啼,而要听它啼,有什么办法?”家康的回答:“等它啼。”这段著名的对话,其实就是德川家康个人性格最鲜明的写照。在强手林立的时代,面对别人丰厚的积累,面对诸多天才的挑战和随时被吞并的可能,隐忍并且等待机会本身就是一个相当高明的决策。为了消除织田信长的疑虑,德川家康连自己的妻子和长子都杀了。这种冷酷,更凸显了政治的严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德川家康的隐忍,更表现在他对自己部下的宽容上。这种宽容,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姑父酒忠井次,素来与家康的长子不睦。在会见织田信长的时候,酒忠井次居然添油加醋,将其描绘成潜在叛乱的祸首,导致德川家康不得不面临进退维谷的境地:杀死妻儿以示忠心还是造反?在当时,选择后者很显然意味着灭顶之灾。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前者,对妻儿举起了屠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按照道理来讲,酒忠井次已经是家康的敌人。但是,他同时又是家康最忠心的盟友和得力的臂膀。在内部仇恨这个问题上,家康选择了大度。一直到最后,酒忠井次都是家康的得力助手,屡屡加官进爵。这一点,非雄主绝不能做到。对此,家康曾经说,“部下过失,一概不知。只要唯才是用,就能成为股肱之臣,著不朽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读这本历史小说颇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但是,因为是按照时间的叙述顺序来进行,故而比较容易找到内在的线索和脉络。诸多人物之中,最让人感叹的,还是石川数正的命运。石川数正少年时期曾经陪伴家康在今川家做人质。成年之后,一直和酒忠井次同为德川家康的臂膀。 tujian.org
在与政治天才秀吉的战役中,数正主张和秀吉方面达成和解,即使短期内以臣服的姿态面对也没有什么关系。基于这个原因,在与秀吉的谈判中,石川数正甚至代家康许诺将家康的儿子送往秀吉处做人质。这,无疑犯了大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德川家康手下的三河武士们不同,石川数正具备开阔的视野。在外交生涯中,他屡屡替德川家康排解危难,凭借的绝不仅仅是个人的忠心。还有的乃是绝不等同于三河武士的智慧和眼光。但是,石川数正与秀吉的交往以及个人的政治主张在德川集团内部遭到排斥和猜忌。尽管德川家康对其是信任的,各种流言蜚语仍然不期而至。在万般无奈之下,忠诚的石川数正携带妻子儿女逃到了丰臣秀吉的一边。这,当然是一个悲剧。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回首石川数正的悲剧,我们就可以发现德川家康的三河武士们身上的种种局限性。他们忠诚,但是固执;他们勇敢,但是守旧。这种个性,不仅仅是德川家康个人的,也是整个德川集团的。因为这个缘故,面对秀吉的政治攻势,德川家康也仅仅具备防守的能力而已。而且,这种个性最后成了整个古老的日本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令人感叹。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司马辽太郎的这本小说,文笔非常优美。比如在描写本多平八郎一节时,他写道:“平八郎巧妙地在菜花田埂里钻来钻去,居然没有踩倒一株油菜花”,“本多平八郎照例头戴大鹿角头盔,他一边骑马急冲,一边催促身旁替他提枪的步兵快追上来。平八郎的这把长枪,有着一个闪亮的名字——蜻蛉切……乡间俚谣还唱道:勿靠近,勿靠近,这把长枪勿靠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司马辽太郎的写作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摘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冯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