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董少校冯国鄞记者胡德荣)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贺林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8年艰苦钻研,成功揭示了人类家族性A1型短指(趾)症遗传百年之谜。学术论文《IHH基因点突变通过改变IHH蛋白信号能力和信号距离导致指(趾)畸形》于3月2日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人类家族性A1型短指(趾)症被发现于1903年,是第一种被发现的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患者的中间指(趾)节缩短,甚至与远端指(趾)节融合。该病长期以来作为典型案例出现在各国遗传学和生物学教科书中,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根据自己掌握的病例家系寻找致病基因,却屡遭失败。
2000年,贺林教授带领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精神病和人类遗传学联合研究室”,把A1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长臂的特定区域。2001年,他们进一步发现并克隆了导致A1型短指(趾)症的IHH基因,首次将IHH基因控制骨骼发育的动物研究结论延伸到了人类,并发现了该基因的点突变直接导致人类骨骼疾病。
此次最终揭示A1型短指(趾)症致病机理的研究,由贺林科研团队与香港大学等密切合作进行。科研人员通过对短指(趾)小鼠模型的“体内”和细胞的“体外”研究,发现了A1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IHH的点突变,造成骨骼组织中Hedgehog信号能力和信号范围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中间指(趾)节的严重缩短甚至消失。研究成果不仅清晰地阐述了A1型短指(趾)症发生的分子机制,而且发现IHH基因可能参与指骨的早期发育调控,为现代遗传发育生物学增添新的内容,也为相关骨骼疾病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