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乐民曹政□
农民工在背井离乡时必然为孩子做出选择:留在老家,或一起生活在异地他乡。无论是留守,还是流动,农民工的后代们正承受着成长中的烦恼和心理困惑。
在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分组讨论会上和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中,农民工的后代也像农民工一样成为关注的焦点。
留守儿童缺乏关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留守儿童已有2000万左右。致公党中央委员会提交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集体提案呼吁,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易产生以下问题:
亲情缺失。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儿童在面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等问题时,缺少父母的关怀,很容易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产生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强等问题,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教育监护问题。老人监护往往只能照料孩子的生活,更多的教育监护责任转嫁给了学校。而学校由于教育资金不足,专业资源匮乏,面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常常是有心无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安全保护问题。有34%的临时监护人只是有时会注意孩子的安全,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留守儿童溺水、伤亡等事故并不鲜见。近年来,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
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的集体提案建议,关爱留守儿童要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4个方面的责任:
在城市中打工人员密集的地区,有组织地开展相关宣传活动,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使其保持和孩子、学校的密切联系。
把心理教育列入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等相关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流动儿童被边缘化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左焕琛说,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没有体验或很少体验过农村生活,而是从小就生长或者出生在城市里,但这些在城市里成长、生活的农民工子女并没有得到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待遇。这一特殊群体出现了社会融合问题。
调查显示,这些孩子在城市生活中感受到了社会排斥现象的存在。63%的孩子认为在乘坐公交车时有被人不喜欢或者排斥的感觉;48%的孩子平时不和本地小朋友接触;56%的孩子不与本地小朋友玩耍;27%的孩子认为自己比本地儿童低一等。 tujian.org
左焕琛说,社会排斥的存在、个人身份认同的矛盾以及在城市中被边缘化,使得这些孩子很难在社会化进程中和他们的同辈人同步前行。左焕琛建议,应完善外来常住人口子女社会融合的政策,完善以“融合”取代“容忍”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形成一种长效的属地化教育模式,使每一个农民工子女都能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
左焕琛说,平等对待是社会对这些孩子的最好帮助,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些孩子,不要让孩子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不属于这个城市。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