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卫生部干部培训中心李传俊
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为此,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及部分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是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部分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初步探索了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及不同模式的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和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江苏无锡市属医院的托管模式2005年成立医管中心,建立十大专业管理委员会,由市政府授权管理医院和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实施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对院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提升了公立医院竞争力,初步取得了成效。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2005年成立中心理事会,从属国资委,承担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角色,是市政府主办的公立医院的责任主体,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对院长实行绩效考核,现在运行良好。
北京海淀区公共委2005年成立区公共服务管理委员会,代表区政府对公共事业单位(包括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人、财、物的管理职能,实行管办分开。
芜湖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中心2007年1月成立中心,负责管理全市药品招标采购,并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设,自去1月实行“医药分开”以来,药品价格下调5%,医院总体用药呈下降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成都市医院管理中心2008年成立中心,权限范围限于对乡镇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实施管办分开,促进医院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海南医院评鉴暨医疗监管中心2008年成立中心,授权行使全省医院评鉴和监管职能,主要进行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和连续性的现代管理,对解决医院安全、质量、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现在运行良好。
香港医院管理局模式1990年成立,独立第三方运作,由内部多个委员会组成,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除管理医院、诊所的公共医疗政策外,还向政府提出如医院收费、所需资源相关政策建议以及员工培训、政策研究等,已有多年的经验,是管办分开的成功典型。
江苏宿迁医院改制2005年市卫生局在相对落后地区实行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招商引医”实行民投、民有、民办、民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社会资金向宿迁的医疗领域集聚,以扩大全市医疗资源总量,形成充分竞争的医疗服务市场,以使宿迁医疗服务价格连续5年下降,大大缓解了看病贵的难题。
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2005年建成,属于国有民营性质的专科医院,经营、管理良好,大大方便了广大患者就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山东泰安中心医院国有股份合作制改革模式2000年推行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职工内部股份制,确立了广大医务人员的主人翁地位,同时实行医院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位一体,相互制衡,大大提高了医院效益,被称之“泰安模式”。
山东潍坊模式2005年“收权”、“摘帽”模式。即卫生局受财政部门委托代表政府管理公立医院,并实行规划权、决策权等,让医院回归公益性,摘掉院长的“官帽子”改任命制为聘任制,医院没有行政级别,院长行使经营权、用人权和分配权等。
浙江东阳市人民医院的董事会模式16年来,该院探索出管办分离型、董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经验,医疗质量大幅提升,经营管理业绩不断创出新高,是成功的典型。
上述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可归纳为以下四种:1.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模式。2.托管模式。3.董事会模式或医院管理委员会模式。4.自主经营目标责任制。
上述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讨与尝试是有成效的,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深化。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补充与完善,以期日臻完善,加以推广。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