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看到:庄廓凌乱分布的村庄经搬迁整理,不仅村容村貌整齐美观了,还使村民人均增加耕地1亩多;因采砂而疮痍满目的弃耕地,经整理复垦又成为了生机盎然的平整良田;昔日浇不上水的低产旱地,开发整理后成为林、田、路、水综合配套的高产田;曾受滑坡、泥石流威胁的村庄,经搬迁不仅远离了地质灾害,还腾出了可耕地……新一轮的土地开发整理大潮,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力加油。
109国道东西向横穿平安县境,国道两侧是该地经济最活跃的地带,也是人口密集区,人均耕地只有0.87亩。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中避免不了的耕地征用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又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村庄分布零乱,用地较为粗放。为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区域发展,2002年省国土资源厅向国土资源部争取到项目补助资金150万元,一场搬村腾田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国家、集体、个人多方筹资8800万元,于109国道两侧长23公里的地带实施了涉及1730户农户的土地整理项目,对原来居住分散杂乱、空闲地多的村庄统一进行拆迁,在国道两旁统一安排地块,统一规划,对拆迁地和原有的耕地集中连片,进行林网、水渠、道路等综合配套建设,建成高标准的农田3223亩,其中新增耕地1740亩,平均每户新增1.06亩。新耕地保灌率达95%以上,有机质等各项指标达到优良农田的标准,为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创造了条件,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土地整理使项目区原先土地利用极为粗放的现状得到了根治。项目实施前,户均占宅基地0.8至1.2亩,严重超过国家标准,项目实施后,户均占宅基地0.36亩,大大节约了土地。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地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有力带动了当地的村镇化、集镇化建设,一座座规划整齐、水电路设施配套的集镇化新村庄在109国道两旁建成。村民们依托国道经济带, 发展商品零售、餐饮等第三产业,增收渠道越来越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得到了调整优化。
受这个项目的启示,我省许多地方都开始了规模大小不一的村庄搬迁整理。
湟源县和平乡查曲村的40户农民,以前居住在采光条件差的阴坡,不仅村庄分布零乱,同时由于黄土地基不稳,饱受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一到雨天,出行也成了问题。去年,在县国土资源局、畜牧局等部门的支持下,村民们从阴坡搬到地势较平坦、地基稳定的阳坡,建成规划整齐的新村庄,并配套实施了村级道路硬化和整村推进扶贫的暖棚建设等项目,旧村庄平整后新增耕地25亩。村庄搬迁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拓宽了增收渠道。
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乡的小宁缠村原来地处偏僻,通往村里的山路崎岖、狭窄、危险,出行不便,不通电、行路难、上学难,是这里的最大困难。
旧时的村子七零八落,极为分散,庄廓大多占地一亩左右,占去了大量耕地。2005年,县国土资源局、扶贫办和农牧局等部门为该村实施搬迁和土地整理,在民(和)门(源)公路旁边划定新建地块,编制新建规划,统一新建标准,给每户宅基地0.5亩、 6000余元建房补助、 4780元暖棚补助,建起了新房,盖起了标准化暖棚,加上水电路的配套建设,为该村投资60多万元。14户40余名村民从深山沟搬到公路边,行路方便了,旧土房变成了新瓦房,通水通电有电话,学生上学也方便了。同时,通过整理开发,旧庄廓变成耕地了,全村新增耕地20多亩,每年可新增收入1万余元。借交通、通讯的方便和这里优美的风景,村民们开始搞旅游服务业,发展势头好,收入也不错。
湟中县甘河滩镇上中沟村的80多户村民原来住在交通不便的山上,吃的是窖水,没有电话,看不上电视,信息极为闭塞。去年,他们在县国土资源局和镇政府的帮助下,搬到了山下路旁,也建起了规划整齐的新村,旧庄廓整理出40多亩耕地。现在村民家里通了自来水,用上了电,看上了电视,接通了和外界联系的电话。信息灵了,出门打工、做生意方便了,家庭种养业也蓬勃兴起。
湟中县总寨镇小总寨村的22户村民、丹麻乡李家庄村的60多户村民、拦隆口镇上庄村的48户村民都相继从山上迁到山下的沙滩地。湟中县通过搬村腾田,不仅有力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在旧宅基地上整理出耕地560多亩。
据省国土资源部门介绍,通过对我省条件适宜的农村居民点结合小城镇建设进行搬迁整理,使居民点向中心村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减少村内的道路和空闲地,将一些分散的旧村庄退建还耕,全省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面积7.54万亩。 tujian.org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