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上照相馆去拍一张全家福是上海人家的一件大事。不过,随着时代 的发展,老照片如今已成为收藏 品、民间艺术品。春节期间,上海美术馆携手良友文化基金会和《老照片》编辑部举办 “海风:1949-1999上海照相馆人像摄影艺术展”,吸引了不少上海公众走进美术馆,在老照片的光影之中,感受时代 的变迁、人生的况味。
时空隧道
走进上海美术馆三楼,人们恍如进入了时空隧道。半个世纪前上海人生活的细微点滴,被泛黄的老照片放大得分外清楚。
“照相馆人像摄影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史上犹如一个仓促 的过客。”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肖晓兰介绍说,上海第一家商业照相馆出现在19世纪中叶,此后迅速 进入发展与成熟的繁荣期。30多年前,一度“搁浅”的照相馆人像摄影再度复兴,但仅仅十余年后,数码照相机迅速 普及的大潮就卷走了它本来不可替代的优势。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上海的照相馆走向衰退,如今只留存“王开”等少数拥有传统品牌的老字号。
“四大名旦”
在繁荣期间,上海已经形成了照相馆业的“四大名旦”朱天民、朱光明 、殷锡来、顾云兴,他们各自拥有一批不同喜欢的顾客群。
肖晓兰说,上海昔日照相馆里的摄影师,在当时就是“城市时尚文化的创造者和记载 者”。
人民照相馆的老摄影师顾云兴回顾说,进入上世纪60年代,镜头里的世界变了很多:大明星少了,普通劳动者多了;穿西服、系领带的少了,穿中山装、工作服的多了……不过,镜头里的人群在转变,中国人的审雅观和幸福观却越来越清楚地从照片中泄漏 出来。
怀旧心理
如今,数码相机、摄像机的普及,使得照相馆已经成为上海街头的“老古董”。兔年新春,一些上海市民出于怀旧的心理,特地去王开照相馆拍一张肖像照或者全家福。而这些老照相馆则尊重 顾客的心理,照片的布景、色协调拍摄手段都尽量保持传统,甚至连摄影师要求人们摆出的姿势 ,也是和过去一式一样的,以显示隆重 和喜庆。
肖晓兰觉得,如果说春节是累积了中华民族最浓重 情感记忆的一个节日,那么,老照片也积累了中国人的许多情感故事。不过,随着老摄影师们渐渐离去,关于照相馆人像摄影的记忆正在消散,抢救 、收拾和研究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孙丽萍
作者:孙丽萍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