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彰德秋操的俄国军官 此处照片均为记者翻拍资料照片 安阳[AnYang]县城老城墙,当时北洋军就驻扎在城下。 彰德秋操时,北洋军官和外军军官交谈。 引子 2010年12月8日上午9时,我从安阳[AnYang]县城一路南行,一个小时后过汤河,进入汤阴县城。一百多年前,那场激烈的彰德秋操就发生在这两座县城之间。 为何此次秋操会选择在安阳[AnYang]?《袁世凯奏议》中并没有提及,据安阳[AnYang]师范学院历史学院院长张华腾教授分析,由于此次秋操为四省驻防新军联合秋操,河南地处直隶与湖北[HuBei]之间,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这可能是最终演习[YanXi]地点敲定在安阳[AnYang]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安阳[AnYang]的地理地形适合演习[YanXi]。我实地考察过安阳[AnYang]县城和汤阴县城之间的地形,多数为平原地貌,但丘陵也不少,既适合骑兵[QiBing]、炮兵运动,也适合进行[JinXing]一些攻坚、防守的步兵操练,有高地、有平原、有河流,是比较理想的演习[YanXi]场所。”张华腾教授分析说。 我沿着张华腾教授所指的路线南行,当年荒芜的平地如今或为农田,或者建成了工厂,让后人对这场军事演习[YanXi]的记忆模模糊糊。在安阳[AnYang]小张村,65岁的李东强老人给我提供了一点儿回忆。 “你说的秋操现在人都不知道,我父亲小时候听村里老人们说过,清朝时这儿打过仗,就是部队[BuDui]演习[YanXi],袁大头的部队[BuDui]。那时候俺这儿还是农村,听说过军队了,村里人都出来看热闹。”李东强老人的回忆和一些史料颇有印证。 据《续安阳[AnYang]县志》描述,彰德秋操是当时安阳[AnYang]县的一件盛事,由于各地督抚代表、国内外各大媒体云集安阳[AnYang],一时间,“各省随观员皆纷纷到彰德,均暂自行借寓客栈,故火车站旁之客栈甚多,皆有人满之患”。当时安阳[AnYang]的商家也发现了商机,那一年春节,当地年画最时髦的素材就是“秋操图”。 走在汤河边上,水流缓慢,几个洗衣服的大妈大声谈笑着敲打着衣物,汤河之上一座铁路桥横跨南北[NanBei],这就是京广铁路。晚清时期,这条铁路被称为平汉铁路,力主修筑这条铁路的是湖广总督张之洞。1906年4月,平汉铁路正式通车。几个月后,张之洞的另一项成果——湖北[HuBei]新军正是坐火车、沿着这条铁路来到汤河岸边,走进了彰德秋操的演习[YanXi]场。 彰德秋操,军事“含金量”最高 秋操,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一个独特名词,意为秋天里的操练。在冷兵器时代,骑兵[QiBing]是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兵种之一。三秋季节,草盛马肥,历代帝王选择此时举行骑兵[QiBing]或骑步兵结合的军事操练,是为秋操。 为检验新式陆军的编练成果,清政府先后计划了3次大规模的秋操:1905年的河间秋操——参演人数最多;1906年的彰德秋操——参演将领阵容最为豪华;1908年的太湖秋操——是一次流产的秋操,秋操万事俱备,但最高观众(当然是间接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双双驾崩,观众没了,戏也就无法上演。 由于太湖秋操未能举行,彰德秋操就成为晚清陆军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YanXi],这次“演出”5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大清陆军很快更换了名字,改称民国陆军。 史学家将河间秋操、彰德秋操和太湖秋操并称为晚清三大秋操。河间秋操人数最多,但属于一次北洋内部的军事演习[YanXi],而彰德秋操不同,不仅是一次开放性军事演习[YanXi],而且军事“含金量”最高。 彰德秋操时,不仅当时西方各国驻华使馆纷纷派出武官到现场参观,演习[YanXi]指挥部门还特意邀请了国内外多家媒体记者现场观摩,可谓非常开放。 “这次军演的参演部队[BuDui]包括北洋陆军、湖北[HuBei]新军,还从河南抽调了一部分新军,从驻防区域来看,涵盖了直隶、山东、湖北[HuBei]、河南四省。”张华腾教授如是说。 套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彰德秋操不仅检验了不同部队[BuDui]的磨合能力,还检验了部队[BuDui]跨防区的远程投放和打击能力。 张之洞私下曾把这次军演视为南北[NanBei]洋新军编练成果的竞赛,湖北[HuBei]新军不仅提前准备,而且一路走一路练,先是在湖北[HuBei]境内举行一次小规模演习[YanXi],坐火车到达郑州后,和河南新军合兵一处再次演习[YanXi],路上途经卫辉、淇县时也多次演习[YanXi]。袁世凯也丝毫不敢大意,由于参演的北洋陆军是从各镇抽调,各部队[BuDui]汇合后也进行[JinXing]了多次小规模演习[YanXi],加强各部队[BuDui]协调配合能力。 多路大军汇集安阳[AnYang],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待大幕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