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国家记忆 >
   中图推荐
亲稳发掘汇报
亲稳发掘汇报软件,采用最先进的网络搜索
·入编邀请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影像1911: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奇观?(2)
2012-01-29
  刘香成花了一下午手抄目录,翻检资料,想不到馆内保存下来那个时期可用的图片出奇地少。当然有一些客观原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国民政府几度匆匆搬迁,从南京到武汉再到重庆,最后跨越海峡到了台北,途中许多资料或者散失,或者损坏。

  当他费尽力气发现可能有用的线索时,管理员却告诉他“对不起图片还是不能找给你”,因为整个档案馆一共只有两个人干活。

  失望之余,刘香成来到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该馆是专门保存中华民国时期中央政权机关及直属机构档案的地方,他托了不少关系才得以进去,但结果几乎一样:有关那段历史的可用图片依然有限,即使有也是翻拍再翻拍,图片质量及文字说明大多非常粗糙。唯一不同于台北的是,这里的管理人员数量可不少。

  后来有海外的朋友得知此事,告诉他:你去美国斯坦福大学吧,台北和南京没有的东西,他们那都有,人家还恒温恒湿,细心保存呢。

  这次遭遇让刘香成非常感慨。那是海峡两岸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啊,为什么更好的资料,尤其是1911年之前的,都在外国人手里?

  此后一年里,刘香成足迹遍及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一个个地敲开所有收藏中国近代史资料的重要博物馆,包括若干私人博物馆的大门,查看保存下来的数以万计的照片原作。那些经历过漫长岁月的作品,玻璃底片很脆弱,不会外借,刘又说服对方允许他们就地重拍,并一一收集起来。

  后期的工作同样繁重。在北京景山公园东门对面一处小院落里,刘香成带着助手,花了上千小时,在电脑上把初步筛选出来的900张图片上的污点去掉,并力求在不改变原作风格的前提下,让它们看起来质量稳定,前后一致。因为从技术上讲, 1850年的片子跟1920年的片子,仅仅是色温和反差对比就很不相同。

  尽管辛苦,刘香成仍乐此不疲。他说,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文字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但中国人历来对图片不重视,即使到今天市面上很多所谓老影集,对大量历史图片的处理还是很粗糙,显然出版者心底里并不真正尊重这些图片,缺少文化上的意识和追求。

  “我们毕竟不是在宋朝,那时候书上怎么写我们就怎么读。”刘香成说,“有了摄影,我们就有条件不仅用文字,也能用质量很好的图片,留住中国人对百年历史的共同记忆。”

  “即使是西方人的视角,它也是当时中国的真实”

  收入《壹玖壹壹》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出自西方人之手。除了国内现存的早期影像资料实在有限外,还因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有传教士、旅行家、商业冒险者乃至专业摄影师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和诠释着他们视野里的东方古老帝国。

  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尤其是西方人,能把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所有关于中国的影像完整看一遍,再系统地整理出来。刘香成觉得,只有将各个分散的片断有机拼合起来,才能说明近代中国,特别是“1911”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种不可避免的质疑随之而来:《壹玖壹壹》会不会又是一本“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奇观”?

 相关链接
·晚清禁卫军首领最后一次出洋考察(图)
·“百岁顽主”黄苗子
·历史的十字路口
·周海婴的镜匣人间
·准备跳伞渡过莱茵河的卡帕
·西方画刊中的辛亥革命:袁世凯动向被追踪报道
·返老还童蒋介石
·普利策奖镜头中的美国(1942-1962)
·影像1911: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奇观?
·一张被误读的历史照片(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 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0956号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特色 亲稳舆论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国礼卡 福利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