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程是极不平凡的,通过对3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充分看到,党和政府对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广大农民勇于改革、不断实践、反复探索的精神,以及乡镇企业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1979至1983年为创业阶段,或者叫为大发展准备条件阶段。有两点特别值得赞扬和肯定:一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民真正有了经营自主权,解放了一亿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条件;二是由于极“左”错误的长期影响,凡是过来的人都知道,当时乡镇企业所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但广大农民无所畏惧,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充分显示出广大农民勇于改革的精神。1983年,全国乡镇企业职工已达到3234.万人,完成增加值408.4亿元,营业收入928.7亿元,初步奠定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
二,1984至1988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又称乡镇企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1984年初,中央把乡(镇)办、村办的集体企业和联办、户办的个体私营企业,一律称为乡镇企业,并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连续几年粮食大丰收,1984年出现卖粮“难”,紧接着又出现实棉“难”,中央要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效的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1988年与1983年相比,从业人员增加近1倍,增加值增加3-3倍,营业收入增加6.1倍,上交税金增加3.2倍,而且,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从而改变了农村的经济格局。
三,1989至1991年为整顿提高阶段。虽然时间不长,但这是乡镇发展较为困难的一个时期。一方面是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喧,国家紧缩银根,企业资金困难,市场销售疲软,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是我国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短缺”状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土生土长的乡镇企业,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能力。当然,全国各地受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乡镇企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和以个体私营企业占多数的地区,受影响的程度相对较小。面对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利形势,各地政府根据中央“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对乡镇企业进行了有效的整顿和调整。1991年与1988年相比,虽然企业总数和从业人员几乎没有增加,但增加值增加70.6%,营业收入增加59.5%,上交税金增加45.9%,尤其是出口交货值增加112.4%,说明乡镇企业在整顿和调整中还是向前发展的。
四,1992至1996年为超常规发展阶段,并被称为乡镇企业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主要是受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都加快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步伐,并大胆的进行各种改革的尝试,企业规模和经营能力有很大提高。1996年与1991年相比,从业人员增加3894.6万,增加值增加近5倍,营业收入增加5.5倍,特别值得提出的,就是乡镇企业增加值超过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从而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
五, 1997至2002年为改制重组阶段。全国90%以上的乡村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在改制的集体企业中,约有87%改为私营企业,其余13%改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而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个体私营企业,也开始向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转化。通过改制和重组,盘活了生产要素,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明晰了产权,增强了企业内部活力。而且,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了乡镇企业向海外发展。2002年与1996年相比,乡镇企业增加值提高83%,出口交货值提高92%,上交国家税收提高62%,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又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六,2003至2007年为平稳、快速发展阶段,也可以说是转型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指示精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人为本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为乡镇企业打造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推动乡镇企业向又好又快方向发展。同时,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我国有相当一批乡镇企业逐渐走上成熟,人员素质、资金力量、装备程度、科技水平、经营机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提高,能够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起支撑和带动作用。因此,近年来乡镇企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可以说,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