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寻找中国特色专题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郑希林:继承特色 突破创新 感悟生命的灵动(2)
2010-05-05
比如说“水浒壹佰零捌将英雄图”,我也看了许多有关水浒人物系列的作品,多数描绘的只是单一的水浒人物,我觉得过于枯燥,因此,我把一些故事情节融入到作品中,让内容显得充实。每一个人物的形象和动作都是用心推敲的。这幅就是“金陵十二钗”,整个人物采用变形的手法,将人物的脖子、四肢、腰部都拉长,看上去人物是变形的,但不失他原本的美丽。
 
    主持人:为什么在“金陵十二钗”这幅作品中要将人物变形,您是想通过人物传达一种思想、感受?
    郑希林:其实,有些画家跟我讲:“如果采用变形技法,可以变为现代人物,直接将古代人物变形,会影响整体的视觉效果。”可是,我将“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变形,采用绘画半透性技法,并没有影响整幅作品的协调性,人物的古典韵味尽显其中。
 
    主持人:您是汉族人中,画唐卡的第一人,那么,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您接触了佛像的创作?
    郑希林:缘于拉卜楞寺的寺主活佛——格西科才·慈智木先生。我遇见他是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格西科才·慈智木先生要我为他作画,他给我讲了唐卡的画法和所需要的材料,介绍我看了许多关于唐卡的书籍,我创作的第一幅唐卡就是送给他的,这幅唐卡中间的人正是格西科才·慈智木先生,现在,这幅唐卡收藏在蒙古最大的寺庙中。他让我给他画一张画,我就决定画一幅佛像画送给他,他看了之后,非常高兴。将这幅画作挂在佛堂里,现在这幅作品挂在蒙古的最大的寺庙里。现在看到的这幅画,画作中间是释迦牟尼,这幅画中的人物要先用白颜色画出人物的骨骼,画完骨骼之后再画肌肤,骨骼和肌肤画完以后,才能画服饰。所以,创作一张唐卡一般要耗时半年的时间。
 
    主持人:砺金佛像作品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工艺是怎样的,创作难度大吗?
    郑希林:砺金佛像画是在中国人物画的功底上,多一道工序——砺金工序。砺金的技法使整幅画作显得更加华贵、立体。现雍和宫收藏了一幅我创作的释迦牟尼的砺金佛像画。我接触藏文化,一些西藏友人给我讲了很多唐卡的画法。唐卡的画法主要在使用矿物色方面,除了使用矿物色之外,还要使用一些闪光色,这样显得唐卡更加的壮丽。我在沿袭颜色技巧的同时,加入了一些新的材料。要创作一幅好的作品,首先要进入画作的精神世界,比如说唐卡的创作。是由藏族的师傅传授给徒弟,是师徒传承。
 
    主持人:创作佛像的难度以及您所付出的心血是其他画作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经过这样长期的创作,对您的画技、画风是否都是一种提升?
    郑希林:对,不管是创作佛像画还是唐卡,在画技、画风以及创作灵感上,都是一种提升。前提是,必须要理解佛教思想、文化,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佛像绘画作品。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中国画的创新理论,又是如何寻找中国画的创新路径?
    郑希林:我认为中国画的人物画应该在传统人物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材料、技法的创新,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画家,不注重传统的画法,而是一味强调创新。因此,我认为创作应该是在美的基础上运用新材料、新技法的创新。
 
    主持人:您不仅在艺术领域留下您潜心创作的身影,为慈善事业也做出了贡献,面对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您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
    郑希林:我每年拿一张佛像画作为慈善事业的资金。我手里拿的是爱心卡,这张爱心卡印着“感谢画家郑希林支持慈善公益事业”,这是“十帮一的助残工程”,我觉得我应该支持这个“十帮一的助残活动”,他们就把我的名字也印在了卡片上。创作佛像画,就应该接受佛教的理念,佛教的真谛是行善。我也是在做些善事,帮助更多的人。
 
    主持人:非常感谢郑老师接受本期中国特色总网《寻找中国特色》栏目的采访,我们期待老师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郑希林:谢谢!祝中国特色总网《寻找中国特色》栏目越办越好!
 

 

 

郑希林,1946年生于北京,早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于著名人物画老画家蒋兆和教授。几十年来,在中国人物画上潜心磨练,不断研习,外师造化,不断探索,在中国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己,近年来老师的中国人物画作品在中国美协和国内外美术大展中获奖入选。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三国的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大展中获创新奖。
 相关链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深开幕
·一亿年轻人离乡就业-你为何漂泊?
·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体现
·再谈“中国特色”:“特”应作不同层次的理
·赵宽:做全面发展的
·祝义才:细雨润物
·宋志平:以全球为视
·中国特色镇推出旅游新干线计划
·王跃山:传承艺术精
·李东:聚天地之灵气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