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美丽的滨江城市安徽省铜陵市打出了响亮的口号:"建设幸福铜陵"。当天上午,中共铜陵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体会议一致表决通过了《关于推进科学发展 建设幸福铜陵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把建设幸福铜陵作为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实践,作为全市各级干部执政为民、造福一方的新追求"。
这些年来,有的城市在求"大",在大干快上、轰轰烈烈中迅速膨胀,有的城市在谋"富",在经济至上、唯"财"是举中快速发展,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得失自知。铜陵在此刻喊出"幸福"的口号有着什么样的价值导向、标本意义?如何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美丽的口号化为壮丽的实践、美好的现实?记者就此专访了铜陵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玉舟。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姚玉舟近照
tujian.org
为什么要建设幸福铜陵?
人生下来就需要幸福,就像鸟儿需要天空,草儿需要太阳,鱼儿需要大海。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思想家、哲学家对人民幸福的思想都有过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者更是把这一思想推向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幸福理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幸福作为革命和执政追求的目标,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民幸福观。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革命的目的就是要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邓小平同志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江泽民同志与时俱进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出“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热切号召。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必须千方百计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由此可见,我们党 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史。
追求人民幸福不仅是我们党的崇高理想,更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铜陵来看,建市5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铜陵人民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全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安徽奋力崛起第一方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市委八届十次全委会确定了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发展路径,在关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统筹协调,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福祉不断提升,在更高层次、更大程度上追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和社会认同。因此,建设幸福铜陵,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对此,全市上下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切实增强建设幸福铜陵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第一,建设幸福铜陵是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反对和克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扬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强调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和人道精神,高扬着社会主义先进性的旗帜,正是党追求人民幸福的生动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就是人民幸福观。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把推进科学发展、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最大的实践,不断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得到新的更多的实惠,更加显著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第二,建设幸福铜陵是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内涵。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全市上下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向着这一目标迈进的征程中,我们提出建设幸福铜陵,是对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更高层面上的丰富和完善,对其内涵在更深层次上的拓展和诠释。也就是说,不仅要坚定不移地实现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要有更高的追求,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变成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努力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亲民感性与科学理性的有机结合,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的同步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真正使铜陵的全面小康社会达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紧密融合的更高境界。
第三,建设幸福铜陵是全市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改革开放以来,铜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间,全市人均GDP增长99倍,人均财政收入增长70.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2.8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1234.4倍;1990—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2倍,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9.5、17.8平方米增加到25.6、37.1平方米,人均预期寿命由68.67岁增加到75.1岁;2008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6.53%,人民生活实现了总体小康。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和愿望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一方面,人们对传统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发生了从有到优的转变,不仅要有的吃、有的穿、有的住、能出行,而且要吃出营养、穿出品位、住得舒心、行得方便;另一方面,对医疗、教育、环境、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需求明显增强,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与日俱增。但在现实生活中,增长不等于增收,富裕不一定幸福,人均数掩盖大多数的现象仍然存在,人们幸福感的提升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完全相适应,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水平、城市承载能力等还有很多不足。因此,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各项工作置于建设幸福铜陵的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措施,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新的愿望和期待。
第四,建设幸福铜陵是全市各级党组织执政为民、造福一方的新追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本质特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干部的职责要求。我们党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把为民造福作为第一位的责任和目标,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困、我有所帮,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特别在当前,我们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区域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面对推动经济大发展和促进民生大改善的双重使命,加快发展的任务很重,改善民生的任务更重。全市各级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民生改善也是政绩的观念,切实把建设幸福铜陵作为执政为民、造福一方的不懈追求,深入地落实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工作中去,为了事业更加发展、人民更加幸福而不辞辛劳,多付出一份汗水,多贡献一份智慧,切实保一方平安、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建一方文明,努力创造铜陵人民的幸福生活。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2][3]下一页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