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北京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百色市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避开消毒液误区 洗洗保健康
2009-06-09

  大扫除时,喷洒消毒液,给家里空气“消消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要想让家庭空气保持新鲜,最好的办法不是消毒杀菌而是开窗通风。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家里毕竟不是医院,细菌量有限,如果消毒液水汽滞留在空气中,被人吸入反而会损害呼吸道。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家庭消毒采用通风比熏醋的效果要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虽然大多数市民有清晨早起,开窗透气的生活习惯,但是在现代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加剧的情况下,清晨通风可能并不合适。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洗衣时勿将洗衣粉与消毒液混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许多人在用洗衣粉洗涤衣物时,喜欢加点消毒液,这使清洁和消毒的效果都大打折扣。洗衣粉多含有表面活性剂,如果将洗衣粉和消毒液混合使用,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使各自的功效减弱。若将含氯的消毒液与含酸的洗衣粉混用,会导致氯气产生,当氯气浓度过高时,会刺激人的眼、鼻、喉等器官,严重时还会损伤人的心肺组织,甚至危及生命。除非家里有人患红眼病、腹泻、灰指甲、头皮癣等或是妇女经期、产褥期以及婴儿期,否则,完全没有必要使用消毒液洗衣服。频繁使用消毒液,不仅降低了人体自身抵抗力,还容易造成肝脏损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刷餐具时加入消毒液杀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日用品的消毒无需通过消毒液就能做到。太阳紫外线的照射是最好的消毒剂;用肥皂水洗衣服也能完成杀菌;餐具则可采取在沸水上煮15—30分钟的方式。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稀释消毒液,涂抹轻微伤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同为消毒液,在产品分类上有“消”字号和“药”字号两种。如果处理伤口或给皮肤消毒,应使用“药”字头的产品;而“消”字头产品仅用于预防消毒,没有治疗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家庭处理伤口选用敷料莫随意:家庭中可以选购一些已经消毒包装好了的棉球、纱布等材料,对于浅表的伤口可以直接使用创可贴覆盖伤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其他日化用品混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曾有人将洁厕灵与消毒液混在一起清洁卫生间,以为能顺便消一下毒,没想到两种药剂混和后产生化学反应,排放大量氯气,导致其当场窒息。专家建议,绝大多数消毒液最好参照说明书单独使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避开使用误区,正确使用消毒液还能预防感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厨房用品,用化学药液清洁总觉不放心。因此,有专家建议,像案板一类的厨房用品,不是木制的就是有暗纹的塑料材质。所以容易积存污垢和细菌,清洗的时候不妨采用热碱水冲洗。 tujian.org

  这是因为,碱水有去污和杀菌功效,可洗掉案板里的污渍。具体方法是去超市买回食用碱,加水稀释随即就制成了安全的除垢液,或者先直接把食用碱撒在厨房用品上,再加水擦,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如家里有人已患感冒需要严防传染时,可以再配合浓度低的消毒液使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需要提醒的是,碱水对手部皮肤有刺激,建议在清洗的过程中,戴上手套,保护手部皮肤。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来源:39健康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北京今年前五月空气质量达十余年来同期最好
    ·世博演艺中心屋顶钢结构吊装进入冲刺阶段
    ·新闻分析:“五日制限行”何去何从?
    ·本市发56亿地方债 投入民生最快下月发行
    ·北京迎来入春最强"倒春寒" 气温
    ·北京首推“员工目标健康管理计划”
    ·铁道部:京沪卧铺动车组票价有望打折
    ·北京灵活就业者可报销医疗费 每年最多报2万
    ·北京警方称密云山火原因为人为放火
    ·中航工业防务公司北京挂牌 四大产品拓展市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