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桥向南一座叫立业大厦的写字楼里,有几间并未挂出牌子、陈设简陋的办公室。没人能想到,这里雪藏着我国数量最多、剧目最丰富的京剧老剧本。在11个大纸箱子里,1800多个剧本的手抄本,一本挨一本,除了三分之一曾整理出版外,大部分则是静悄悄躺了几十年,直到今天,终于等来了人们的整理和挖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800个秘本50年前齐集北京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京剧老剧本汇聚在一起呢?很多梨园行的人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文化部的一个号召。当时,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以及“推陈出新”、“两条腿走路”的剧目政策,文化部号召全国梨园艺人们捐献手中持有的戏班秘本和历代老剧本。无论是捐家传手抄本,还是让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前往誊写抄下本子都可以。这个号召在几年时间内,得到在京的戏曲团体、老艺人及亲属、剧本收藏家的积极支持,马连良、郝寿臣、刘砚芳、李万春、于连泉、程玉菁、赵桐珊、王连平、程砚秋、毛世来等个人,以及北大图书馆等单位都贡献了他们所珍藏的清代以来秘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前身)成为这次征集剧本的负责单位,几年时间内搜集原本并誊写手抄本2000多个,除了约200本是评剧、梆子、什不闲之外,其余1800余本都是完整的京剧剧本。它们不仅涵盖了众多流派的经典剧目,还有很多名家的独门剧目,以及部分年久失传无法考证的孤本。翻开目录册,徐碧云(被称为第五大名旦)名戏《绿珠坠楼》,杨小楼名戏《坛山谷》等都在其中。还有很多现在的行内人听起来也觉得陌生的剧目,如《花亭射妖》、《风雪夺昆仑》、《通海沟》、《秋生造律》等也比比皆是。 tujian.org
“解放前,很多戏班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都会有各自独特的剧本,这些本子绝不外传,就连演员也只能拿到自己那部分的唱词,无从完整记录其他角色的唱词。”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的研究员薛晓金说,新社会让艺人们成了国家的人,他们才打消后顾之忧,捐出老本子,可见这些剧本的珍贵。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李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