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本土航空公司退出市场 支线航空成发展突破口 |
2009-07-16 |
|
(楚天都市报) (记者董凤龙 实习生彭龙)上周,国航湖北公司正式起航,至此,南航、东航、国航均屯兵武汉。然而,一个尴尬的现象是,武汉本土诞生的两家航空公司,都退出了蓝天。 本土航空公司先后退出 谈起武汉航空的创办与重组,原武航总经理程耀坤感慨万千。 他回忆,1987年首飞武汉到恩施后,武航走上快车道。到2002年,共开通70多条航线,拥有17架飞机,固定资产增长到13亿元。 2002年后,武汉航空重组为东航武汉公司,老武航那只一飞冲天的“黄鹤”标志,再也没有出现在武汉的天空。 当年一批成长的地方航空公司中,川航、山东航空、海航等依旧翱翔蓝天。 7年后,相似的一幕再次发生。2006年在汉成立的东星航空,今年退出蓝天。同期成立的民营航空公司中,东星是唯一破产的一家。 航空业需要地方支持 两家公司不同的经历,为何出现相似的结果?“海航创办时政府投了2000万元、川航则有3000万元,而武汉当时只投了200万元。”程耀坤认为,在当时重组的浪潮中,政府只要扶持一下,武航也就保住了。 今年,除三大航空各获国家巨额注资外,海航获得海南省30亿注资,祥鹏航空获得云南省2.9亿元注资。 南航湖北公司新闻发言人张玖振认为,武汉并非发展航空公司首选之地。发展航空业有三个必要条件: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不适合发展陆面交通。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长胡润州认为,湖北发展航空的潜在优势也有,如湖北旅游资源较为发达。四川和云南借助旅游,本土航空都发展得较好。 天河机场一位负责人含蓄地说,不能把航空业看得太简单,创办发展中需考虑多个支出项目,管理上更要做好功夫。 本土航空能否再次起航 近两年,一批新的地方航空公司不断涌现。武汉,能否再次“起飞”? 程耀坤表示,一个地区拥有自己的航空公司,这是经济实力的体现,更会带来出行的方便。武汉绝对可创办自己的航空公司,“当年200万都搞起来了,现在的条件要好得多。” 武汉市交委负责人认为,航空公司需要地方政府支持,并非意味着一味投入资金,如对民营航空,政府更多在政策上扶持。目前,三大航空聚首武汉,都会考虑到如何发展武汉市场。航空业是高投入的行业,不见得一定要有自己的航空公司。“本土航空公司可定位发展支线航空。”胡润州认为,随着神农架与武当山机场的修建,武汉需要一家本土航空,以衔接大航空公司的干线航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