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子虚乌有的关于上海地铁3号线发生持刀抢劫行为并伤及数名乘客的新闻在网上“晒”出后,立即被纷纷转载,传得满城风雨。经核实,此事纯属某媒体从业人员未经核实就“抢”出来的假新闻。这起“乌龙事件”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媒介形态多元化、媒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该如何守住包括新闻真实性在内的媒体基本道德底线?
从传统的报纸“纸媒”、广播“音媒”、电视“视媒”到现代的网络“网媒”、博客“博媒”、卫星“星媒”等,媒体的高度发达,使我们居住的地球变成了一个信息化的村庄,一条新闻顷刻间可传遍全世界。各种媒体发挥各自独特的指向和传播的专长,有利于互为依存及相互竞争,开拓更广的信息源、传播更快的信息量,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群的需要,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水平。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媒介的积极功能和良性作用更能够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国家现代化的催化剂作用。日本学者大岛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与改变》中,就将媒体传播对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生动地比喻为“像涟漪一样,一波一波地向外扩大,终于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
然而,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业界生存的挑战、受众概率的逼迫、经济利益的驱动乃至做强做大的需要,一些媒体变得浮躁而焦灼,往往剑走偏锋、投机取巧,甚至丧失最起码的从业道德和职业底线。如最近巴西著名犯罪节目主持人华莱士·苏萨为了提高收视率,策划了杀人和绑架案件。当然,此类极端事件毕竟是极少的。但为了追求媒体消息的冲击力、社会新闻的刺激性,不惜弄虚作假,移花接木,炮制杜撰假新闻者却是屡见不鲜。此次上海地铁3号线所谓的抢劫伤人的假新闻,也是在这种偏执的媒体心态下促成的。
除了制造杜撰虚假新闻,另一类现象也值得关注,即打擦边球、搞小犯规,过度炒作和热衷于八卦新闻。如前不久高考时,有一考生用甲骨文完成语文考卷,就引起部分媒体的躁动。本来高考就是有规范要求和考试纪律的,一个中学生用甲骨文写作文,似有一定的新闻性,报道一下也无妨,但后来有些报道是紧盯不放,连续跟踪追击,就显然过度了。中国文字体式很多,除了甲骨文,还有钟鼎文、石鼓文、小篆、缪篆等,明年高考如果又有学生用钟鼎文或小篆来写作文,又该如何报道呢?
媒体作为社会的良知,主要体现为它有强烈的公信力、公正性和社会责任感。媒体的社会责任就在于必须重视传播的受众效果,进行必要的传播筛选和传播控制。面对媒体的多元化时代,媒体从业者应当尊崇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苦练内功,力戒浮躁,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地进行新闻报道、信息传递、节目制作,注重调查核实,注重社会导向和受众引领。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学习新闻界前贤邹韬奋、范长江、赵超构等,为时代立论,为民众立言。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