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街道赵家花园30号楼是一幢老式公房:老房子里住着28名老人,占住户总数70%以上,老人平均年龄超过80岁。这幢楼被居民们称为老年“幸福楼”,许多老人独居二十余年不肯搬走,这是为何?日前,记者前往采访。
在82岁独居老人张辉家,记者巧遇前来看望父亲的女儿阿雪。只见她一进门就开始收拾房间、张罗三餐,还帮父亲捶背,家里有说有笑。临近中午,阿雪又到隔壁两户独居老人家敲门,询问是否需要帮忙,还有一户老人家保姆不在,阿雪主动帮着拣菜、倒垃圾。阿雪告诉记者,她退休后几乎每天上午都来看望父亲,也经常顺便帮楼里的其他老人做做家务,“‘幸福楼’就像一个大家庭,这里老人的子女不但经常过来看望父母,还会一起照顾楼上楼下的老人。我不在时,别人家的小辈对我父亲可好了。”
这样的好传统要从多年前的一份“亲情协议书”说起。居委会书记王金妹介绍说,事情起因于赵家花园的一件小事,当时居委会对一户独居老人特别照顾,还帮他请了个保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居委会“过于”周到的服务,直接导致老人子女上门看望次数减少,这让老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为此,居委会设计出一张“亲情协议书”,从30号楼开始试点,与所有老年住户的子女签订协议,要求他们做到每周上门一次,每天电话问候,对于老人提出的生活需求也应尽量满足,居委会还留下老人子女的联系方式,要求有事随叫随到。王金妹说,3年来,几乎所有老人的子女都能遵守“协议”,久而久之,孝顺父母已成一种习惯,“幸福楼”也因此得名。这不,阿雪和兄弟姐妹们约定,不管平时多忙,每周五都要约在父亲家里聚会,吃一顿饭,陪父亲聊聊天。
有了子女们的悉心照料,街道、居委会可以腾出手来为老人做更多实事。宜川街道推行“扶手工程”,在楼道外装不锈钢把手并铺设轮椅通道,对每层楼的楼梯扶手进行改装,还在有需要的老人家卫生间装上把守,防止老人在家跌倒。此外,街道还请来一名居家养老服务员,担任“幸福楼”老人的专职管理员,提供送饭、购物、助医、精神慰藉等服务。如遇专职管理员请病假,63岁的楼组长陶雅珍和几名居委会干部就临时“补缺”,每天挨家挨户敲门,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
今年除夕夜,楼里一名刚出院的独居老人突感身体不适,打电话给王金妹求助。王金妹一边联络老人子女,一边联系医院,在最短时间里把他送进了医院。王金妹说,居委会干部对老人及其子女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应付各种突发情况。
老人“幸福感”提高了,自然对生活充满热情。记者在“幸福楼”里看到,楼内玻璃橱窗里陈列着老人集体出游、举办活动的照片,照片上的老人个个喜笑颜开;楼梯转角处还设有一处“读书角”,摆放着居民从自家拿出来供邻居们翻看的报刊杂志。许多独居老人都说,他们不愿搬离“幸福楼”,在这里他们既有个人空间,又能充分享受到来自子女和社会各方的关爱。
据悉,目前,老年“幸福楼”工程还在试点阶段,今后将逐步在宜川街道推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