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上海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申城大医院急救为何频现"压床"
2009-08-24

  随着夏季就诊高峰到来,申城急救“压床”现象愈演愈烈。

  “压床”是指救护车将病人送到医院,但医院急诊床位紧张,救护车把担架床“借”给医院,让病人在此期间干等。如前天上午,中山医院门口停了7辆急救车、“压”了7张急救床;而大前天,有9辆救护车被“压”在了医院门口。瑞金、华山、六院等大医院,以及周边没有三级医院的普陀区中心医院等,近期“压床”现象也非常突出。

  救护车周转不灵

  “压床”,直接造成医疗救护车周转不灵。市医疗急救中心负责人赵华强说,市区(除浦东新区外)有33个急救站点,今年还会增加3个站点,急救半径城区达到了2-3公里,平均反应能力达到了11-12分钟,已经基本可以满足急救需要。但这是正常状态下,如果发生“压床”,车辆使用率就会大打折扣,被“压”期间白白“休息”,无法为后续急救呼叫服务。

  极端的例子是前天中山医院门口的来自桃浦急救站的救护车。从大前天晚上8点到前天中午,这辆车就停在中山医院门口不动了。桃浦地区只有这一辆救护车,周围的急救呼叫只好从附近站点调剂,无形中急救半径提高到了7-8公里,反应时间延长到了20多分钟,病家和急救站都叫苦不迭。

  明知“压床”,为何还要送?“病人要求,我们没有办法。”市医疗急救中心的调度中心与全市各大医院都有绿色通道连接,一般急诊病人较多时,医院会提出分流病人的要求。“我们会引导病人去更近、更空的医院,但病人往往非大医院不去,我们不能强行不送啊!”

  医院不堪重负

  “压床”,医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山医院急诊部副主任孙湛说,急诊留观室最初有床位120余张,后来改扩建增加到205张。今年初,儿科医院西迁闵行,部分急诊被安置在中山医院内,留观床位为此又减少了80张。虽然医院又想尽办法增加了39张床,但与高峰时候蜂拥而至的病人相比依然捉襟见肘,“压床”实属无奈。最极端时,医院急诊压了10张急救床!

  其他“压床”严重的医院莫不如此。瑞金医院副院长袁克俭说,瑞金急诊病区有40张床,留观室从40张扩至100张,已经排到了电梯口,几乎所有空间都塞满了,但仍然无法满足需求。普陀区中心医院地处人口导入区域,今年夏天以来,急诊量居高不下,每日可达1000余号。医务科科长叶军说,今年又遇到防治“甲流”,医院成为发热门诊的定点收治机构,附近的发热急诊都有义务接收。如今数十张摆在走廊内的推床也已全部“征用”,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急救车送来的病床只好暂时“借一借”了。

  出口不畅是主因

  近年来,申城各大医疗机构纷纷改扩建,急诊区域增大不少,为什么总是无法满足急救需求?医院管理者一语道破:门口“压床”是因为里面“压床”!

  目前,中山医院急诊抢救室共有12张床位,每日周转出病人约50余名,抢救室病人有一半转至留观室内。但留观室里,却有接近一半病人长年累月滞留,早就过了急救期,无法或者不愿意转到其他医院继续治疗。结果是抢救室病人无法转到留观室,那边急救车送来的患者又接踵而来。起先,医院暂时将病人放在急救床上进行抢救,后来人越来越多,急救床也没有了,只能向急救车借床,“总不见得让病人睡在地上吧”?

  医院名气越响,送来的病人病情越重,床位周转率就越慢,床位积压就越多,急救车压床现象也就越明显。

  袁克俭说,按照管理部门的规定,急救病人三天内必须分流,但实际上,瑞金医院急诊留观病人中,不少已经住了半年以上。病人为什么只进不出?从主观上讲,瑞金医疗力量雄厚,病家不愿到其他医院就诊;从客观上讲,一些二级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这些过了急救期也缺乏“含金量”的病人也不愿接收。出口不通,进口自然堵塞了。

  “恶性循环”如何打破?

  根据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实行“首诊负责制”,医院必须接收急救病人,不能推诿。但大医院确实床位有限,对此,市急救中心表示,将改变以往一辆车只配一张急救床的惯例,增加后备急救担架数目。发生“压床”时,救护车回到站点换新床,可以及时投入后续急救。

  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讲,为了让三级医院“出口畅通”,申城应当加快对二级医院相关急诊力量的培养,为大医院分流。而更重要的是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素质,推行“梯级就诊”,让百姓真正小病不出社区,有了疑难杂症才到三级医院,康复后回社区安心休养,从而根本上减轻大医院的负担。

  要真正解决“压床”问题,专家建议,区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应增加安置终末期或病情相对稳定病人的床位数。政府可出台有关政策,要求一级二级医疗机构扩大接受三级医院下转病人数量,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袁克俭说,要实现就近病人分流,还可尝试施行“急诊划区”措施,即一定区域内急救指定转运至定点医院。此外,适当拉开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急诊收费差价,也可通过经济杠杆,让留观室空出来给最需要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申城大医院急救为何频现"压床"
    ·10万余种图书亮相书展 柳斌杰邬书林出席开
    ·柳斌杰韩正讲话:扎实推进张江数字出版
    ·2009上海书展开幕首日侧记:八月,申城书香浓
    ·贺2009上海书展开幕:生活,因读书更精彩
    ·上海市公共标识专项整治 让"城市语言"更
    ·孙中柱柏万青上海书展解答读者疑问
    ·上海书展图书交易会闭幕
    ·讴歌60年来上海"大写的人"《城市魂英雄谱
    ·老城隍庙翻译有点乱 导读缺字拿笔现添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