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国务院提出《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简称《意见》)以来,关于怎样高效率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问题,成为沪上乃至全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在既定期限内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中国金融体系更加完善发达的客观要素,更离不开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核心、举全社会之力的主观推动。在推进建设上海“两个中心”尤其是国际金融中心的诸要素中,人力资源尤其是各层次金融人才是其核心要素。因此,《意见》指出,“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而要实现这一“人才战略”,虽然通过国际人力市场引入一些高端金融人才的做法不可或缺,但归根结蒂,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金融人才上的基础性作用、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上海市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则更为关键。
其之所以关键,原因就在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人力需求的特点是“高起点”和“多层次”。所谓“高起点”,即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高,这是由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紧迫性所共同决定的;所谓“多层次”,即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没有一个划一的标准,这是由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人才内在需求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有鉴于此,在构建上海市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时,除了满足多层次这个基本要求外,还应该具有开放性、前沿性、国际性和前瞻性特点。而要建成这样一个先进而与时俱进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依靠上海市政府、市教委的统筹、相关高校的配合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1、上海现有金融人力资源远不能满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可以说,上海现有金融人才资源在质、量和结构上均难以满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根据世界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经验,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应在10%以上。2007年,上海市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为21.61万人,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4%,而香港2007年末的保险业从业人员数量超过35万人,约占香港从业人口的10%;有资料显示,就具有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人数而言,上海还不到伦敦的l/4,如果考虑到伦敦750万的总人口规模,上海的高端金融人才差距更大。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高校在培养金融人才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学生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设置更新缓慢等原因,使得现有高校培养体制无法前瞻性地满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对金融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因而,建立上海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就成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首要环节之一。
2、金融人才培养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直接参与
在上海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直接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缘自两方面原因:其一,人力市场对于金融人才需求所发出的信号不一定能够完全真实反映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其二,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需要对现有教育资源重新整合。
在一个有效率的人力市场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价格(比如工资)等方式发出需求信号,这一信号会成为人才培养和供给的指挥棒,引导着高校培养模式和方向的变化。然而,如果存在人力市场竞争不充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相分割、教育体制不灵活、人们的择业观念与市场需求不吻合等因素,则人力市场指挥棒的作用就会下降。不仅如此,由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本身是客观需求和主观推动两者合力的结果,如果主观推动既能反映市场需求、又能在此基础上发挥引导市场的作用,则建设的进程就会更快,效率也会更高。而单纯的市场本身是缺乏这样的前瞻性的,因此,金融人才培养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本身一样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全力推动。
上海市是全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集聚地,是培养多层次金融人才的主力军。不过,由于历史以及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够开放和发达等原因,在高校中难免普遍存在专业设置雷同、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和更新跟不上时代要求等现象;另外,由于不同学校专业特色不明显等原因,使得不同专业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这种替代性使得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并不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只根据笼统的学校排名和自己的高考成绩择校。这一现状使“力争做大做强,大而全、小而全”成为各高校竞相追逐的理念和目标,其最终结果是难以培养出能够胜任不同金融工作岗位、能够提供不同金融服务、能够解决不同金融问题的多层次金融人才资源体系,而这样的金融人才资源体系恰恰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必需的。因此,为了改善和提高上海现有高校教育资源在培养金融人才方面的效率,政府和教育领导部门应该为重新整合相关教育资源提供大力支持,做出统筹和安排。
3、建立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基地是“培养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根据国务院提出的《意见》,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也必然是国际航运中心;同时,还必然是国际贸易高度集中的城市(国际贸易中心)。届时,不但经济会更加发达,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场更为开放、金融创新更为频繁、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为多样,因而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层次更多、要求更高。这不但需要思维敏捷、理论基础扎实、掌握金融理论前沿动态、具有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把握全局并能迅速解决金融问题的“高端金融人才”,需要具有较高金融理论水平、具有较高金融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胜任特定金融服务岗位的“高素质金融专才”,需要知识结构合理、金融专业技能过硬、能够胜任多个金融服务岗位的“高素质金融通才”,还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经历的“金融应用和管理人才”。
重新整合上海现有高校资源,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效率培养金融人才的有效途径。例如:
在“高端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重点依托上海市具有金融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每个高校每年从所招收的博士新生中择优选取部分博士生,组成各自的“国际金融中心博士基地班”,培养模式上可采取“博士生导师团”的做法,并为这些博士生提供到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城市著名大学深造的机会,各博士基地班之间要有定期研讨和交流的机制和平台。
在“高素质金融专才”培养方面,可以效仿上述方法,在相关高校的金融硕士中优选一定比例新生,组成“国际金融中心硕士基地班”。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基地班内部以及基地班之间做好专业方向的结构配置,制定相应的专业要求标准。
在“高素质金融通才”培养方面,重在提高对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各相关高校从所招收金融学本科新生中择优选取30人,组成“国际金融中心本科基地班”;做好各自的分工规划,限定核心课程设置,配备优质教师资源,对教学质量严格把关;注重基地班的专业外语水平培训;注重金融应用能力培养,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实习的机会。
在培养“金融应用和管理人才”方面,可以借鉴MBA培养模式,在全国率先进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试点工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与金融市场直接“接触”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除此而外,上海还应该建立“上海市金融人才联合培养国际基地”。这个基地的建立,可以由上海市教委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发挥牵头人的作用,与诸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国家著名大学的相关院系联合,共同建立。该基地的职能是,一方面,直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金融理念的金融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为上述各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提供海外访学、访问、进修和联合培养的机会和平台,使上海金融人才培养真正走上高层次、前沿性、面向国际的轨道。
当然,在上海市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要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金融人才,离不开金融企业和市场部门的鼎力配合,那里是提升学生能力的熔炉。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院长、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