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西路社区探索居民自治管理 百条弄堂交给千名居民“管家”
一早,静安区南京西路社区重华小区里,65岁的“弄堂管理队”队长陈广进,戴上黄色帽子、佩好胸卡,再在手臂上套个袖章,就开始和往常一样在弄堂内巡逻查看,哪里有乱招贴、乱堆物,哪家有乱晾晒、不文明养狗,哪个角落有治安隐患,他都马上提醒,并认真记录下来……
在南西社区,总共有13支“弄堂管理队”、上千名弄堂“管家”,每天穿行于131条老弄堂,管着琐碎小事。他们不是城管队员,也不是街道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弄堂管理队”,是由居民和社区单位等的志愿者组成的自治管理队伍。
“角色换位、打开死结”
南京西路社区有131条老弄堂,外人偶尔来逛逛看看都说蛮有老上海味道,这里的居民却别有滋味在心头:房子普遍陈旧老化,弄堂里一些所谓“新式房子”,也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造的;不少弄堂进出口多且与闹市马路连通,弄内路径曲折复杂,治安难搞;越来越多老居民搬走了,将房子出租,住户情况日益复杂;加上房屋权属性质不同、物业“多头管理”等因素,社区管理难题一大堆。靠街道居委有限的人手,实在管得吃力。
老弄堂怎么管好?怎么让百姓满意?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南西社区党工委提出了“角色换位、打开死结”的新思路:让以往被动接受管理的居民当“主角”,“百姓弄堂百姓管”;政府“退一步”,既可解决人手不足问题,又能发挥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在居民自己当弄堂“管家”的过程中因势利导促成“文明的共振”。
社区党群工作部部长谭振勇告诉记者,这一新模式一提出,就得到了居民认同,报名参与的踊跃程度出乎意料。今年3月,上海首支居民志愿者“弄堂管理队”在南西社区成立。
弄堂“管家”由“五路人马”组成——居民,社区单位、楼宇和学校的志愿者,外来务工者。“管家”们统一着装,每天上午下午,雷打不动轮班巡逻。他们的职责很明确:宣传文明规范,制止不文明行为,查找社区管理薄弱环节,防范治安问题,服务居民。
从“突击”到“常态”
“巡逻记事本”,“管家”人人有。他们把巡逻时的所见所闻记在本子上,及时和有关部门沟通,为居民解决问题。种种问题虽然多属“鸡毛蒜皮”,却直接关系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
“‘记事本’其实也记下了我们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一大变化。”陈广进说,过去有的居民看到居委会干部打扫卫生,就说是“做表面文章,搞突击”。这冷嘲热讽的话也令人反省,“说明管理没有形成常态”。“弄管队”不一样,天天两次来回查看,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
大家都是社区的普通一员,弄堂“管家”的督促规劝,居民们似乎更听得进去,一些多年“顽疾”因此逐步治愈。前不久,延中居民区的居民收到一封“弄管队”的信:“养狗的居民注意了,遛狗时,请把狗屎及时清理掉……以保持小区环境卫生整洁,望配合。”弄堂“管家”还特意根据居民遛狗的高峰时段,调整巡逻时间。经过努力,小区里的养狗人在遛狗时开始自备袋子或旧报纸,看到不文明的遛狗行为,还会主动指正。
“弄管队”成立半年多来,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一条条老弄堂正变得整洁和安宁。
“文明的共振”效应
弄堂改变面貌的同时,“弄管队”在南西社区居民中引发了“文明的共振”。在热心公益的弄堂“管家”的示范带领下,更多居民“动”了起来。短短几个月,“弄管队”的志愿者从最早一批200多人,增加到了上千人。
重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于丽芬说了居民老张的事。老张因为在弄堂内乱丢垃圾,被弄堂“管家”劝阻,他深受触动,不久也加入了“弄管队”。记者看了他的“巡逻记事本”,只见上面记着:下午巡逻时看到两个形迹可疑的人在弄内转悠,上前盘问,他们借口是来找人的,被我劝走;弄堂口有人丢水果皮……
现在,这些弄堂“管家”正“管得更宽”。除了巡逻,他们越来越多地搜集居民意见,担当向居委、街道和相关部门反映居民诉求的“中介”,做发现社区管理问题和百姓需求的“耳目”。下一步,南西社区计划在“弄管队”基础上,成立居民参与小区管理的社会组织,而“弄堂管理队”也将在静安区的其他社区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