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结构占比中地位突出
目前,上海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中心城区是上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上海的服务业行业结构呈现集聚态势,金融、物流、商贸等行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上海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如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会展和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迅猛,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从服务业创新看,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集群态势明显。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业信息化平台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新兴服务业行业成为服务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提升产业能级和居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基础上,服务业自身创新也在不断深化。同时,各区县依托各自优势,差异化竞争,服务业集群发展态势也越来越明显。
2、2010年上海服务业发展的三个切入口
2009年以来,上海已经提出“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2010年,上海将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增强辐射;内外联动,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共同推动”的要求,着力营造和优化服务业发展政策和制度环境,创新发展体制机制,通过深化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充分发挥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推进有利于服务业优先发展的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政对自主创新、服务经济和培育人才的支持力度。
提高服务业在上海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航运、商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新兴服务业。聚焦支持服务业智力密集领域,推动服务业集群发展和创新发展,加强产业融合,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构建与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与“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提升上海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一是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水平。从目前发展情况看,上海的金融、航运和贸易相互之间的关联和支持不够,许多高端服务工具不能提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体制机制的束缚。而“两个中心”的建设无疑是绝好的实验机会。上海将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优势和世博会的重大机遇,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活动的试点,形成支撑上海“两个中心”发展目标和体现城市服务功能的功能性行业体系。
二是坚持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业能级。服务业生产率的提高对有效提高制造业生产率有明显的作用,服务业的提升将进一步提高和强化上海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未来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的根本来自于消费需求的提升以及生产型服务业围绕制造业的展开与深化,最终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上海需要以产业融合为重点,促进产业链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推动总承包总集成、节能环保、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创意产业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提升上海制造业竞争力。在依托现有制造业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形成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格局。同时,促进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性功能和收入比重日益提高,推动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产业融合,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