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患与忧虑
自动裁床产业在中国蓬勃的发展势头振奋人心,但欣喜之余,一些业内专家也提醒,必须重视当前自动裁床产业高端产品普及加速中存在的三大隐忧。
隐忧一:质量有待提高。自动裁床作为裁剪车间重要的生产装备,其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缝纫工作的进展。与已使用11年之久的格柏7250型自动裁床相比,溢达公司今年购进的KURIS TEX CUT 3080型自动裁床的表现就不尽如人意。据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反映,这款产品存在噪声大、做工粗糙、高层裁剪上、下裁片偏差大等问题。上海朋雅美公司也反映,和鹰裁床噪声偏大。“如果仅是噪声大,尚可接受,但如果故障不断,停停歇歇,对企业的影响就大了。”据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现在不少企业添置自动裁床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减少对熟练工的依赖,节省人力成本,如果裁剪工减少大半,设备却不能正常持续运转,造成的损失无可估量。此外,终端用户对自动裁床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如果企业盲目将不成熟的产品推入市场,一旦产品质量问题集体爆发,将造成多米诺骨牌式效应,一发不可收拾。拓卡奔马上海公司总经理郑海涛认为,普及不等于质量差,企业在选择自动裁床时,稳定性应摆在首位。
隐忧二:销售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记者在某知名网站搜索到这样一篇文章,内容大致为反映某知名品牌销售人员为将自动裁床卖入工厂,避重就轻,只谈节约部分,对服务、使用成本及需添加配置的价格却含糊其辞。“如果单看基本款的价格,似乎还能接受,但总体一算,贵得吓人。各个品牌有各个品牌的销售策略,这无可厚非,但不能这样忽悠人。”该文作者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此例绝非特殊个案。有些企业买回裁床后,发现很多面料因透气性差、易滑等问题裁剪效率还不及电剪刀,其所承担的工作量仅为30%,很是浪费。实际使用情况与销售人员所说有出入(以裁剪层高最为突出),也是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当然,销售人员之所以如此除与个人操守有关外,还与当前客户只关注眼前价格以及同行之间激烈的竞争有关。
隐忧三:使用成本过高阻碍发展。在溢达,每台裁床的使用费用约为每年一万元(不包括服务成本)。使用成本过高是今年该企业转而采购另一配件、服务价格相对较低品牌的主要原因。“裁床整体价格在下降,但这几年零件价格反而上升。”对此,溢达公司颇感疑惑。在记者采访过的数十家裁床终端用户中,企业提及最多的就是使用成本过高。据悉,目前很多裁床零件多为非标零件,定价权完全掌握在生产企业手中,用户只能听之任之。对于每年动则上十万元的服务合同,大多数企业同样颇感无奈:“真希望有能提供第三方维护支持的公司。”据悉,部分裁床生产企业的售后服务类收入占到了总体收入的40%以上。服务有偿,无可厚非,但如果太高,不利于自身及整体产业的发展。
二、战场与市场
但迄今为止,自动裁床在这里的总销量不超过1800台,投资不到21亿元人民币,仅仅是蜻蜓点水。以此推算,自动裁床在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的普及率约为5%,而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自动裁床的普及率高达近80%。在众多设备厂商眼中,尴尬现实下隐藏的却是巨大的商机。自动裁床产业即将迎来发展高峰期,已成为众企业的共识。一直对这个市场信心满满的尹智勇预测:“今年自动裁床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将有望突破500台,明年的销量将达到1000台。” 力克、格柏、拓卡奔马、伊士曼等企业均看好自动裁床接下来几年在中国的发展。素来主推拉布机的川上,今年前四个月不费吹灰之力便在常熟市场销售了两台。
在产业升级的推动下,自动裁床客户群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据介绍,以前格柏的客户以做外贸订单的企业居多,现在内销品牌企业的比例逐渐提高。内陆市场的需求上升速度很快,虽然短时间内无法与华东、华南地区相抗衡,但发展潜力很大。在和鹰,今年自动裁床在箱包市场的表现最为突出,总体所占比重由原来的十分之一上升为三分之一,其中还有不少企业的规模只有200人左右。成都、武汉、广西、湖北等新兴市场正在迅速崛起。
面对眼前如此巨大的蛋糕,企业之间价格暗战不断。据介绍,前不久在印度市场与某同行“交战”时,硬是把价格从12万美元降至7.8万美元才成交,几乎赔本。他称,随着产量、零件国产化比例的不断上升,和鹰价格会继续下降,届时自动裁床的普及面会更广。进入中国27年,格柏高层裁床的价格也由几十年前的上百万美金一降再降。新杰克接手拓卡奔马后,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原来150~200万价位降至120万左右。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自动裁床最低价格已降至58万元,在个别大单交易中某些一线品牌的成交价已低于百万元。对于用户而言,各种形式的价格战皆欢迎,但前提是质量不能大打折扣。
从力克重组到收购西班牙艾维斯等公司确立其在自动裁剪领域的地位,从格柏1969年在美国发明第一台自动裁床到率先实现本土化,从奔马多次转手到由新杰克控股……自动裁床市场几经沉浮。未来的产业格局将由谁来主导?还不得而知,但谁也不想在此轮竞争中被淘汰。风头正劲的和鹰计划在上海置地作为其总部、研发中心以及小批量产品的组装基地,在江苏盐城建湖的200亩地预计可在明年6月全部完工,届时该工厂将达到年产500台自动裁床及600台拉布机的生产能力。宝刀未老的格柏将继续其国产化的步伐,第三款本土生产的新品将于近期推出市场。善于创新的力克接下来的工作侧重点将放在咨询服务上,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使软、硬件发挥至极致。雄心勃勃的拓卡奔马正紧锣密鼓推进国产化进程。接下来或许还有更多的竞争者加入.
三、期待与希望
据中国服装协会统计,目前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已超过1.79万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2009年,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070.51亿美元,全社会服装类消费超过11000亿元。从1995年起,中国纺织服装连续15年保持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被公认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消费市场。
在这些自动化设备中,以自动裁床的表现最为抢眼: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为应对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今年新追加了两台力克高层自动裁床;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在新筹建的服装生产基地中又添置了一台格柏Z7型自动裁床;上海朋雅美时装有限公司原本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自动化裁剪,却在半年内走完了全部步骤,先后引进了三台和鹰自动裁床;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3月初也新添置了一台KURIS自动裁床……记者从力克、格柏、和鹰、拓卡奔马、川上等多家自动裁床生产企业处获悉,今年1~4月份上述企业均超额完成销售任务,部分企业前四个月的销量甚至已超过去年全年。在服装企业,一场关于装备升级的竞赛从自动裁床拉开序幕。
尽管充满商机,但由于纺织服装行业利润率一直很低,中国也成为最难征服的市场。为了博得挑剔客户的青睐,众企业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相较于其他外资品牌相继进行中国本土化生产的策略,力克采取全球化研发、生产和同步上市的策略,以使中国客户能够与迪奥、香奈儿等国际一流服装品牌商使用到相同的软件和自动化设备。并继续发挥其在“边走边裁”、软件上的优势,稳居高端市场。2009年,格柏在XLc 7000基础上推出了Z7型自动裁床,以满足高端服装、汽车内饰等行业更高的生产品质需要,并推出了远程职能服务解决方案。为了避开自己在技术上的相对弱势,和鹰选择了欧美品牌的软肋“使用成本太高”作为主攻重点,在价格、服务上大做文章,且后来居上,成为目前年销量的领跑者。以销售见长的还有PGM,目前在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凭借铺布机打开市场的川上、伊士曼近年来也加大了自动裁床的推广力度,期冀能从中分得一杯羹。2009年7月,新杰克控股的拓卡奔马重新以崭新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打出的“德国品质、中国服务”口号尽显其欲大展身手的决心。
就力克近年年度财务报表而言,尽管中国市场目前所占份额远不及欧美,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却每年有所提升。据悉,力克每年有超过8%的营业收入用于研发,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力克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高达8700万欧元。而在格柏,中国市场所占的销售份额已超过欧美,自然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在中国,我们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研发团队,它在整个格柏集团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向薇说。金基龙也非常看好中国市场,他认为随着劳动力的进一步紧缺和用工成本的上升以及人们对服装质量、个性化需求的提高,中国自动裁床市场必将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川上中国副总经理潘国明称,下一个自动裁床产业的引领者是谁,将在激烈的中国市场争夺战后见分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