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大同南郊区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管理制度 |
2009-05-05 |
|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是省优势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县(区)之一,也是大同市鲜奶主要生产县(区)之一,全区鲜奶产量占到全市近一半。
在生鲜乳收购站清理整顿工作中,该区一是迅速开展摸底排查。通过一段时间逐一检查,挨个摸底,全区所有生鲜乳收购站其设立方式、经营类型、日收奶量、挤奶方式和所有者等情况都已完全掌握,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二是严格落实监管职责。对生鲜乳收购站监管实行乳品加工企业派员监督、乡镇行政责任监督、村级驻站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全区所有生鲜乳收购站都确定了行政责任人,派出了驻站监督员,并进行挂牌公示,将责任真正落实到人。三是完善健全管理制度。积极帮助生鲜乳收购站规范购销台账制度,完善挤奶操作规程和卫生消毒等制度,提升经营整体素质,切实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实行生鲜乳收购、检测、销售登记制度。全区印发“三表一单”(即生鲜乳收购记录、检测记录、销售记录和生鲜乳交接单)3000册,并指导奶站规范填写,及时记录生鲜乳生产、质量安全、销售流向等情况,切实保障生鲜乳生产、收购、销售环节质量安全。五是积极做好奶样抽检工作。按照市农业局下达的任务,在全区生鲜乳收购站共采集奶样200多批次,并及时送往省里检测,确保全区生鲜乳质量安全。
依据农业部施行的《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和《奶业整顿与振兴规划纲要》,根据全区奶业发展现状和奶牛分布情况,按照方便奶农,促进规模化发展的原则,制定了《南郊区生鲜乳收购站建设规划》。按照生鲜乳收购站建设规划,该区取缔了24个不符合条件的生鲜乳收购站;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改扩建了26个生鲜乳收购站,使其均符合《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的要求。同时,新建了24个标准化生鲜乳收购站,全区生鲜乳收购站达到50个,日均收奶200吨左右,覆盖了全区85%的奶牛养殖户。在生鲜乳收购站规划建设中,实行生鲜乳收购站规划与养殖小区规划同步进行,以生鲜乳收购站建设推动养殖小区建设,鼓励养殖小区、规模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走现代化牧场和养殖合作化经营道路,促进全区奶业快速发展。
为了积极消除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保护奶农的生产积极性,维护奶农利益,保障市场供给,确保奶业健康稳定发展,该区加大补贴力度,积极落实补贴政策。在产奶牛补贴方面,去年,市区政府研究决定从9月19日到10月8日,对全区产奶牛每头每天补助15元。在补贴发放过程中,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使全区产奶牛全部享受到了这一惠民政策。在新建生鲜乳收购站补贴方面,市区政府决定对按照标准要求在去年建设完成并经验收合格的,区级给予每站补助8万元,市级给予每站补助5万元,全区24个新建生鲜乳收购站补贴全部发放到位。在挤奶机械购置补贴方面,该区通过与省市协调,积极争取到国家挤奶机械直补资金480万元,并召开农机补贴工作动员会,大力宣传挤奶机械补贴政策,预计到7月中旬,将完成挤奶机械购置补贴工作。南郊区通过实施多方面的补贴政策,力所能及给予奶农帮助,极大地调动了奶农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有效解决全区鲜奶销售困难的实际问题,区畜牧局多次组织人员加强与蒙牛、伊利、雅士利等周边乳品生产企业协调和沟通,扩大鲜奶销售渠道,帮助奶农销售鲜奶。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进场入户进行奶牛生产技术指导,全面推广《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试行)》,普及奶牛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重点在饲草料生产方面,推广全株玉米青贮、秸秆微贮、氨化等技术;在饲养管理方面,推广全混合日粮饲喂、分群饲养等技术;在良种繁育方面,推广性能测定、后裔测定和建立核心群等先进技术;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面,推广程序免疫、奶牛“两病”检疫净化等技术,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制度,提倡中药治疗,严防生鲜奶抗生素超标,从源头上保证生鲜奶质量安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