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衔接 确保贫困人口受益 |
2009-08-27 |
|
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振忠
农村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新农合是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新农合面向农村所有居民,而医疗救助的目标人群是农村的贫困家庭。为更好地改善贫困人口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减轻其疾病经济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应将这两种制度进行相互衔接。
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不可相互替代
新型农村新农合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和医疗救助制度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同时推出的两项农村医疗保障基本制度。这两项制度具有同样的政策目标,但性质不同。由于个人有缴费义务,因此新农合属于保险范畴,是一种既非社会保险亦非商业保险的由政府主导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则属于典型的社会救助,是通过转移支付实现不同人群和地区之间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
在我国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前,每个农村居民都享有参加新型农村新农合并享受其待遇的权利。新型农村新农合在筹资、补偿范围和补偿水平等方面应对所有农村居民包括贫困人口提供平等、公开、公平的参与和保障机会,这项制度并不具有“利贫”的天然义务。 tujian.org
医疗救助是由政府提供的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服务资助行为,资助的前提条件是因贫困无力满足医疗保健需求,所以只要是贫困人口都有权申请、有资格获得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是确保贫困人口与一般人群获得同样的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应加强医疗救助制度建设。
新型农村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是、不可替代的两个制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
两种制度“有效衔接”确保贫困人口受益
新农合与医疗救助衔接的必要在于:
1.解决参合贫困农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问题,新农合制度需要依靠医疗救助制度的协同作用。2.提高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医疗救助制度需要与新农合制度的衔接。3.两种制度的“有效衔接”是确保贫困人口受益的必要条件。4.两种制度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医院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5.管理层面的衔接有利于降低工作成本。6.医疗费用补偿方式的衔接有利于实现及时救助。
两种制度实现衔接有以下方式:
1.医疗救助资助救助对象参加新农合。这是确保五保户、特困人口等救助对象从制度中受益的最基础条件。
2.医疗救助为救助对象缴纳部分或全部住院起付金,以降低或取消新农合的住院“门槛”,从而改善救助对象对住院服务的可及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救助对象住院治疗后,首先得到新农合按规定给予的住院费用补偿,然后医疗救助对于患者的住院费用给予第二次补偿,从而提高救助对象的医疗保障补偿水平确保其对住院服务的可及性。
4.对非救助对象的困难群众给予临时救助。部分非医疗救助对象的群众遇到患大病住院治疗发生大额医疗费用而又无力缴纳全部自付部分的住院费用时,医疗救助给予临时救助。具体做法是对于其超过新农合规定的封顶补偿线以上的费用给予一定金额的救助补偿。
5.建议慈善组织给予慈善救助。对于患大病发生巨额医疗费用的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也无力承担费用补偿时,医疗救助经办机构向慈善组织建议给予一定的慈善救助。
此外,一些新农合的定点医院还自发地对贫困群众住院给予部分医疗费用的减免也不同程度地缓解了这一人群的医疗费用负担。
两种制度衔接的措施与建议
1.民政部已经针对上述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衔接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很多地方不仅积极执行,还有一些地方如重庆市渝北区、湖北省钟祥市创造性地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有一些地方没能完全按照上述方式实施救助,建议地方政府能够根据民政部的规定执行。
2.医疗救助应加强转移支付,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均医疗救助筹资额。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人均医疗救助筹资额过低,代他们缴纳参合费用之后,资金所剩无几。只能实现医疗救助与新农合衔接的最低层次,无力为救助对象降低新农合起付线、进行新农合后医疗救助二次补偿以及对非救助对象(潜在贫困人口)的临时救助。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地方筹资能力较弱,需要中央财政更多的扶持。此外,从国家的角度看,医疗救助是通过将国民收入强制性转移支付给贫困人群的,因此,建立区域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在医疗救助资金逐年增加的趋势下,进一步研究更加科学合理地区之间的资金分配机制,调节不同地区之间医疗救助资源不失为一种好的制度。
3.通过召开研讨会、举办培训班和建立例会制度、利用互联网等形式加强部门间的沟通,提高医疗救助和新农合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政策研究能力和执行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