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只能步步深入。”成都市医院管理局局长娄进告诉记者。此时,他正在上海等地方考察当地的医改工作。
娄进透露,作为成都公立医院改革的组织主体,医管局将正式开展成都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径推进工作。
于今年初正式挂牌运行的成都医管局,从医改方案中设立的提及到正式运行,能不能在地方上探索出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一直备受外界关注。
“公立医院和药物制度,是目前成都医改的难点,从改革之初到现在各方一直在激烈交锋。”成都市发改委副主任宋剑锋说,“配套制度的推进是前奏”。宋同时是成都市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小组成员之一。
“供给市场化、保障福利化”的成都医改思路,已经在成都达成共识,成都当地一位医院管理者表示,随着国家公立医院改革意见的推出,成都实质性走向,要看医管局的动作。
另据获悉,作为配套制度,成都促进民营资本办医院、医师多点执业和成都医改信息一体化建设三项制度出台意见将于3月5日在成都医改推进领导小组会议上讨论定夺。
医管局的使命
据了解,新组建的成都市医院管理局于1月5日正式挂牌运行。根据成都市政府的批准,新设机构编制为10人,也一并将市卫生局所属的20家医院划转给医管局管理。
娄进将其职责概括为,出资代表,改革推手,卖方市场和服务机关。
成都设立医管局之初,没有把其作为一个集团来考虑;而是让纳入改革后的医院各自成为市场的主体,医管局只是通过财务手段来实现对公立医院管理。宋表示,走集团路有失市场公平之嫌。
“医管局与卫生局是对等的,两者相互独立;卫生局为主要履行行业管理角色,对成都各级医院实施属地化管理。”宋说,“初步实现公立医院的管办分离”。
医管局作为一般机关,其核心在于把握医院资产处理、医院审批和投融资权限以及改革后医院的人事改革;另外还负责组织所属医院实施医疗发展规划,推进所属医院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在重大突发性和灾害性事故及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也会承担所属医院承担救护任务。”娄进说,“处室架构上,只设立改革协调处和综合管理处。”
与上海申康的“医疗国资”成分相比,作为西部的成都,其医管局手中的资源(行政资源和资金资源)并不多。上述管理者分析,将来,所属医院就会产生被管理惰性,而这也是受到卫生部和卫生厅质疑的原因之一。
所以,提升所管医院效益是新任局长娄进下达的第一要务。娄在调研中发现,一个小医院的各种行政人员达20多人。“如果减少这些环节的消耗,成都全市公立医院一年可节省20%的成本,接近1亿元。”而对于将来公立医院改革安排,成都初步考虑,一部分公立医院会保留,以实现平抑物价和为特殊群体提供特别服务;而纳入改革的按成分有三种走向:国有独资,参股或控股和国有资本彻底退出。
重在基本医疗保障
上述管理者分析认为,西部医改重在基础,在于医疗供给资源的充分扩大,而成都医改供给市场化的核心在于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与分工。
据成都市卫生局2008年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成都拥有各级市民医疗机构3960个,床位数为54000张,各类卫生人员91031人,各级医疗机构总资产为1924182万元。
“其中公立医院占到了90%以上,民营身份的很少。”宋说,“调研后的结论是,成都医疗现状表现的背后是医疗供给和保障都不充分,而供给不充分原因在于无竞争。”
按照成都医改方案,该城市医改思路确立为:按照“保障均等、市场调节、民主监督”的原则,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为核心,推动需方主导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医药卫生体制机制,不断扩大医药供给。
近期目标是到2011年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并实现城乡一体的均等化基本医疗保障。而成都市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明年起则分别提高到成都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
数据显示,成都市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43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中需方医疗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居民用于医疗的可支付比例依然很低)。宋剑锋解释,通过需方可以对医疗卫生机构自主选择,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来破解供方竞争不足。
按照宋的测算,2009-2011三年之内,整个成都医改共需投入各级财政资金约106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所占比例超过70%,达到了81亿元多,而财政投入需方的测算占比为55%。
另外宋透露,将来成都会引入第三方机构来保障投入需方资金使用效率,探索与供方(药企、医院等)的谈判机制。“因为目前报销制度下的医保经办机构,还难以作为需方利益的总代表,而以保障福利的方式补需方有利于将来统筹。”
在供方市场政策环境搭建上,成都正在考虑如何打破现在公立医院“事业”优势(逐步取消公立医院事业单位的政策优惠),而不是让新增民营医院向事业单位方向拉平,娄进表示,“如果拉平,将来财政又会新增支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