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在被顾客“消费”的药品总量中,通过医院这个特殊终端实现的销售额超过了80%。公立医院在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链条中,占据着强势地位。医院及其医务工作者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商业企业的经营。医院在药品采购和使用上,不仅拥有话语权,甚至还占据了部分本该属于商业企业的利益。其中,占压商业资金用于医院基本建设和医疗资源的投入,就是令商业企业越来越头疼却又被医院视为“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
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主体,多年来一直“缺位”,医院生存和发展的资金出现“缺口”。于是,医院便采取了“两头劫”策略,即一方面提高药品加成比例,提高药价,让消费者为虚高药价买单,另一方面,延迟对商业企业的货款支付,造成上游企业货款回笼困难。近年来,在占压资金规模和期限两方面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造成商业企业目前普遍遭遇现金流短缺的局面。
医药商业企业的资金链危机,使得整体经营质量逐渐下滑。对医院的应收账款规模急速扩大,平均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延长,加大了商业公司在医院纯销业态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应收帐款增长过快带来的资金沉淀,造成公司不得不以更高的融资成本引进资金,使得企业财务费用不断升高;医药商业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失调,整体盈利能力下滑。
这种商业资金链条严重脱节的局面,不仅危害商业经营质量甚至企业生存,更为严重的是,药品流向各级医疗机构的渠道受阻,最终会影响到医院对患者用药需求的满足。打破这一怪圈,需要政府“上位”。公立医院改革的一条重要举措就是政府要承担起举办者的投资责任,财政投入的资金如果能落实到位,将有效缓解医院的资金紧张,有助于偿还历史“欠债”,让商业企业与医院成为平等的市场运营主体,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取消药品加成后,或许会使药品终端的运营模式发生根本变化。没有了药品差价和利润,医院有可能把药房划出去变成社会药店,或者实行“药房托管”。针对商业而言,也会使得销售回款较以前有更大保证。
虽然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但毕竟从理论上为商业企业带来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曙光。企业要对自身被占压资金的状况进行系统的整理,做好未来与医院谈判解决这一问题的人员、策略准备。
药品终端消费总量扩容
医药分业进程启动,政府投入逐渐增加,药品终端消费总量扩容在即。医保的扩容,无论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扩容后的蛋糕肯定将会在医院里被制作出来。除了制药企业可以分享这块做大的蛋糕利益外,商业也会享受“近水楼台”的便利。
公立医院改革,也会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变革和发展。大中型医院将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多种方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商业企业在服务基层中获利的机会也将增多。有眼光的商业公司已经开始努力打造医药物流产业链,通过渠道、品牌和成本等优势,提升公司在网络覆盖、物流配送、客户服务、品种保证等方面的能力,建立现代化快速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商业利好仍存变数
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切断了医院与药品销量之间的直接利益关联之后,以前医院靠销售药品作为主收入的模式将得到改变。医院将开始关心药品的配送效率、成本等更现实的问题。因此,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型药品流通龙头企业将开始凸显谈判优势,并最终从中受益。如果取消药品加成的措施能得到稳妥的推行,医院在整条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将被消弱。借鉴日本医药分家过程中商业集中度的变化过程,商业渠道的整合以及集中度的提高将成为必然。一些在药品加成时代能够“快乐生存”的商业企业可能面临危机,一批具有资金、规模和网络优势的大型商业企业将受益。
当然,也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已有企业担心,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可能会迫使制药和商业企业作出“让利”的承诺。目前,我们看到的还只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原则意见,更多的实际操作措施仍值得期待。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使得包括商业在内的医药行业充满了机会和挑战,但愿商业企业能够审慎而积极地思考应对改革的多种方案,唯有应变力的提升,才会在竞争中保持持久的优势,分享改革带来的现实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