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2年第11期(6月上),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970年,“八十样板戏”之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因其是用西洋形式来表现中国革命生活,《红色娘子军》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招待外国政要来访的必备节目(陈美娟/中国知名摄影家档案网)
近来因知名演员冯远征代其岳父梁信,起诉中央芭蕾舞剧团剧作权侵权一案,《红色娘子军》再次成为大众视线的焦点。官司的结果还待择日开庭,而回顾《红色娘子军》长达近60年的改编历史,戏里戏外、台前幕后所折射出的政治、文化与时代的变迁更耐人寻味。
在中国,《红色娘子军》可谓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从1954年的报告文学诞生以来,已有琼剧、电影、芭蕾舞剧、京剧、交响组曲、长篇小说等多种改编形式,直到2005年还被翻拍为同名电视剧。其改编艺术形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艺术影响力之大,审视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难有可与之比肩者。
红军第一支女兵连走入文艺作品
作为红军第一支女兵队伍,“红色娘子军”的标签的确引人注目。1931年5月1日,“红色娘子军”创建于海南省乐会县,今琼海市万泉河畔。真实番号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共3个排,9个班。当时有一百多名农村女子,在共产党的号召下,勇敢拿起枪杆子,像男人一样浴血沙场。“特务连”顾名思义,更多的是为首长提供安全警卫与后勤服务。但成立仅一个月,女兵们就参与了消灭乐会县国民党“剿共”总指挥陈贵苑盘踞的沙帽岭伏击战,此后又加入了一系列战斗:火烧文市炮楼、炮轰白石岭……一时威震海南岛。1932年8月,国民党警卫旅陈汉光部围剿琼崖革命根据地。女子特务连与海南红军一营奉命在马鞍岭进行阻击,一个班的十人全部牺牲。当掩护完作战失利的海南红军主力,娘子军被迫解散,散落民间。这支队伍仅存在了一年半的时间。
最先发现这一题材的是海南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刘文韶。1956年,他在一本油印的讲述海南琼崖纵队战史的小册子中发现了一行字:“在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师部属下有一个女兵连,全连有一百廿二人。”除此之外,并无更多的记述。刘文韶敏感地觉出这三十个字背后丰富而独特的生活。于是他四处探访,找到了当年女兵连的一位排长冯增敏,故事就在一次次采访回忆中逐渐清晰起来。
刘文韶权衡再三选择用报告文学来表现那段尘封的岁月,他起初定名为 《女子特务连》,写下后觉得平平,后定为琅琅上口的《红色娘子军》作为标题。1957年8月,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在军队最高文艺杂志《解放军文艺》上。报告文学相对更强调真实性,但文艺的虚构在所难免。
在当时的海南,封建观念对女性的压迫还很严重,家庭冲突是女子从军最直接的原因,而不是刘文韶及后来者着力渲染的阶级矛盾。娘子军解散后,这些女性何去何从?女子特务连第一连指导员王时香,回乡后嫁给了一个国民党中队长——曾经的革命对象。王的丈夫在1950年被解放军击毙,她也因之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饱受折磨。第二连指导员庞学莲,婚后一个月就被“清乡队”给抓走了,等她归来,丈夫已另娶了一位妻子。庞学莲只得和他们过起了“一夫二妻”的生活……而当初这些女性正是为了追求男女平等才愤而走出家门。这些复杂的情境,是刘文韶,也是历任改编者所不愿面对的难题。
这篇报告文学大部分是群戏,突出女战士的英勇善战。女战士们在杳无人迹的深山里巡逻,也会轻轻唱着这样的歌谣:“三月春风吹椰林,送妹当红军。你打白匪闹革命,带上哥的心。”在“大跃进”和极“左”的文艺思潮下,这篇报告文学未能产生大的影响。
谢晋电影让娘子军一炮而红
电影《红色娘子军》的编剧梁信,是广州中南军区专业作家,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部队要他马上转业。他选择直奔自己曾经战斗过的海南琼崖。1958年,毛泽东在北京接见了冯增敏,并赠给她一支自动步枪。梁信深受触动,他花了长时间搜集完相关资料,把自己关在招待所四天四夜,写出一个电影文学剧本《琼岛英雄花》。梁信自言“没有拘泥于具体的历史事件”,琼花也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是作者从“一起工作的几位女同志、海南已故的妇女革命家刘秋菊和一位娘子军烈士”融合而来的。梁信将剧本寄往全国各电影制片厂,但寄出的剧本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谁料两年后,梁信突然接到一封来自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信,写信人叫谢晋。谢晋自1957年执导《女篮五号》一举成名。信中说他看了《琼岛英雄花》剧本后,彻夜未眠,决心要拍成电影。两人的合作由此开始,最后也是谢晋提议,将电影的名字改为更简明生动的《红色娘子军》。在选择女主角时谢晋犯了难,直到他有天去上戏路过一间教室,看到一个女生正和一个男生争辩,“一双火辣辣的大眼睛”让他眼前一亮,这不就是一直苦苦寻觅的琼花吗?这就是后来奠定琼花经典形象的祝希娟。
影片《红色娘子军》于1961年7月1日在全国首映,举国轰动。“古有花木兰,代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向前进,向前进……”昂扬的旋律风靡大江南北。电影中鲜明的阶级矛盾冲突,又混合着“女儿当自强”的浪漫理想,准确地切中了当时政治文化的脉搏,创下了当年8亿人口中有6亿人观看的盛况。第二年,《红色娘子军》获得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四项殊荣。
但导演谢晋却一直感到遗憾,影片剪辑时忍痛剪掉了吴琼花与洪常青的爱情线。上世纪60年代,国内高举的是反帝反修的大旗,人道主义、人性、人情等统统划进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思想范围,爱情已经没有可以容身的角落。吴琼花和洪常青成了纯粹的革命同志。女演员、作家黄宗英看后说:“你把这场戏剪掉,可是你剪不掉琼花看洪常青的眼神。”电影中琼花那双脉脉含情的大眼睛,成为全片依稀可寻的暧昧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