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之路(2) |
2009-06-23 |
|
因为大陆文化的作用,中国企业家总是”横“着做企业。从塑料花起家到房地产发家,再到金融业和其它一些实业的发展,李嘉诚似乎追求的是做“大”后的做“全”。不走极端,诉求安全,将企业做到固若金汤,即使是富可敌国也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也就是企业的优秀,甚至不想做到卓越!同样,张瑞敏从电冰箱开始,20几年来已经将海尔的产品做到了1000多个品类,以一种“多元”的格局将摊子铺全。这,是典型的东方式思维;这,是中国企业家的特殊活法儿。
在一平方米内挖井,直到出水、出油、出金子。这种西方跨国公司的干法,我们几乎都看懂了。但是,每一个先是看懂了、明白了和记住了这一点的中国商人,一旦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又几乎是一起向第二、三个平方开始了新的挖掘。
过去,我们总是批评这种文化缺乏韧劲,但中国人却是最韧劲十足的;我们也常常羡慕人家那样的成功,但做着做着又回到了原点;我们甚至将自己的目光绑定,例如张瑞敏将盛田昭夫作为精神领袖、李东生处处摹仿松下幸之助,最后竟然连同属于东方文明的这种归属性努力,都变得那么牵强。
于是,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简单。华人、本土企业、中国企业家和中国商人,只能是靠“母文化”的发扬光大来实现自己应有的成长,这种成长能否达到世界标准?最后的出路是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标准并把它上升到世界标准。
于是,海尔冲击500强,不能说是一个错误。但却是以人家的标准,在削足适履中让自己活得很累。而像牛根生那样,以见好就收的乖巧来应付更严峻的国际经济新格局,将不会活得更轻松。但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中国功夫的绝世武功,我们要获得的,一定是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发展道路,除了学习和借鉴,更强调自信和坚持;除了赶超与冲刺,更追求稳定与平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