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是一种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稀有金属,我们在走访中国钨业协会之前,所搜集的相关资料让我们对这个历经风雨的行业愈发关注。
中国的钨工业历经百年沧桑,历经旧中国风雨飘摇,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原始落后;历经新中国沐浴春风,走过了从小到大的充满生机;历经改革开放30年来开拓创新,走过了从弱到强的卓绝历程,这其中承载了众多创业者的艰辛与辉煌,催生出更多前进者的梦想与期盼。为此,我们“寻找中国特色”栏目组对中国钨业协会会长周菊秋进行了专访。
周菊秋简介:湖南益阳人,1972年4月入党,稀有冶炼专业,大学学历,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硬质合金工作。历任株洲硬质合金厂副厂长、厂长、厂长兼党委书记;中国稀有稀土金属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国际钨业协会执行主席。
记者:“钨”在普通人心目中可能只是制造白炽灯丝的材料,了解“钨业”概念的人应该更少。您可否简要介绍一下钨业具体指什么?钨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周会长:沿用很多人的话说——钨占领了全世界,如果没有钨的话,全世界可能马上陷入漆黑,要在漫漫长夜中或是点着煤油灯的情况下度过;有了钨我们这个世界在夜晚也可以变成白天。但是钨实际的运用不仅仅在这一点上,它的运用非常广泛,简单的说,它可以“上天、入地、下海”。同时,钨也是一种战略资源,被誉为“工业的牙齿”。广泛应用于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信息产业、航天航空、军事工业、石油化工和电力电气等领域,是现代工业、国防和高新技术应用中极为重要的功能材料。
近年来我国的钨冶炼加工在材质、品种和新工艺技术及装备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航天、航空、军事、通讯、医疗器械和其他尖端科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就,钨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从而成为了我国的“国宝”。
记者: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这两次深刻的历史变革对中国钨业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周会长:中国素以盛产钨砂著称,但在旧中国,钨冶炼加工基本上属于空白,仅有两处作坊试制过少量钨制品。新中国成立后,在钨冶炼和加工方面经历了初步建立、发展壮大和稳步前进三个发展时期。解放初期,大连钢厂开创了中国硬质合金的历史;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军工生产和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上海灯泡厂,大连钢厂、北方工具厂和长江电工厂等工厂新建了一批硬质合金车间,拉开了中国硬质合金工业发展的序幕;1954年开始,全面引进前苏联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于1958年建成了“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中国第一个大型钨工业综合性生产企业——株洲硬质合金厂,并在当年投产就达到了设计水平。从此中国结束了仅能生产钨砂的落后局面,标志着中国钨工业进入了全面创业和崛起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拉动了对钨需求的增长,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中国钨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我国钨业的发展进步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两次变革给我们钨业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生机。
记者: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蕴藏和开采量均居世界首位,它也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对中国钨业而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否也是行业的“聚宝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