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都集团副总经理史海燕女士
统筹兼顾,积极谋划
红都集团走向未来的特色之路全面铺开
——访红都集团副总经理史海燕女士
记者:红都一直都是专门为国家领导人服务的,直到1988年才开始对社会服务。请您谈一谈红都集团是如何完成了从专为领导人服务到面向社会的经营范围改制?
史海燕:1988年以前我们就是专门给国家领导人、市级领导、出国人员、外宾等特定群体量身定做衣服的。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1988年,红都改变了当时的老体制,开始参与市场竞争。1988年以前,红都有着稳定的客户资源,业务做的非常好,在全国100多个城市都有红都的专营店。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没有了,当时我们并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发展,而且一直在一波三折的谋求转变。我个人认为红都的真正转折点是2005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厚积薄发,在2005年完成了质的飞跃。
总结红都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我觉得我们现任的领导班子和广大的职工群策群力挖掘出了适合红都发展的特色之路,并且沿着这个轨迹前进。我们践行的是“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一主”就是以品牌服装为龙头,“两翼”就是宾馆写字楼、仓储批发等业务为有力支撑,“一主”和“两翼”共同发展。
对于我们的主营业务——服装,我们也一直进行着改革和完善。集团提出了四个发展平台:第一个平台就是个性化设计,即高级成衣定制;第二个平台是服装修改,这是我们新的发展业态,这项业务从2005年到2008年以每年平均30%的利润递增;第三个平台就是服装生产加工,这是我们的基础;第四个平台就是特许加盟连锁,这一平台的发展壮大了红都的品牌实力。同时提出四位一体的经营方针,即“零活应订、团体制装、成衣销售、服装修改”同店经营。这一系列的举措给红都带来了新的生机,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
记者:作为广为人们熟知的高端品牌,“红都”一直以来都代表着服装制作的专业化和高水准,目前红都走的也是高端路线。请问这对品牌的市场拓展是否带来了压力?
史海燕:压力肯定是有的,但同时我觉得压力也是能够变成动力的。高端市场我们是一定要坚守的,红都的高品质服务是一惯秉承的特色。但是进入新世纪,红都不能只走为金字塔尖人群服务的小众路线,而要为全社会服务。红都传统的高品质、高级成衣定制,为红都新的业务拓展带来了良好的品牌效益和品牌氛围,为我们拓展新的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我们得知2008年的奥运会和近年国庆阅兵中,都穿着了红都定制的衣服。请问,红都集团的哪些特色优势让这些客户选择了红都呢?
史海燕:我认为红都最大的优势就是企业文化,这里面的蕴涵是非常丰富的。1956年,为了解决北京做衣难的问题,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7家上海著名的服装店迁到北京组成了红都,奠定了红都的特色:为国家领导人、政府官员和出国人员、外宾等服务。为这一特殊人群服务成为红都企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时红都多年来坚守的高品质也是企业文化中非常不可或缺的一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追求,才使得红都能参与奥运会、国庆阅兵等重大活动的制装任务。同时红都每年还有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为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代表提供制装服务,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这项任务时间紧,质量要求高,从我们为代表上门量体到制作完成交活儿,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有些代表对服装制作有特殊的要求,这对我们是非常大的考验,最短时候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们就把成衣送到了代表、委员的手中,据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至今,红都为两会代表制售服装12000余件套。代表们的满意度也是相当高的,所以我认为,为两会服务是非常能够体现出红都高品质的特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