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5日周恩来察新疆石河子垦区时接见上海知青。 接见上海支青 周总理[ZongLi]在葡萄园参观了大约一个钟头,随后走到前面林带——青年林。在林带里,总理[ZongLi]又接见了由连队指导员带队的11名上海支边青年代表。总理[ZongLi]和她们亲切握手,又给大家介绍了陈毅[ChenYi]副总理[ZongLi],说:“这是你们的老市长,你们认识吧。他很关心你们,特地来看你们了。”陈毅[ChenYi]副总理[ZongLi]听到后马上说:“是总理[ZongLi]要我陪他特意来看你们的。”并用上海话问:“侬住嘞啥地方?”知青们听到乡音就笑答:“阿拉家都在嘞徐汇区。”大家都笑了。青年们围在总理[ZongLi]跟前,总理[ZongLi]挨个问每个人的情况,了解她们的姓名、年龄、家庭、文化程度等。问到杨永青时,总理[ZongLi]听说她的父母都在香港,家里经济条件也比较好,她是响应党的号召来新疆参加边疆建设才自愿离开各方面条件都好的上海。总理[ZongLi]说:“他们在香港,你们在这里比香港苦,照样可以独立生活,你是好样的。” 上海支边青年连指导员马太定接过话来向总理[ZongLi]介绍说,这个姑娘是团员,她是考虑到自己迫切需要在艰苦的地方锻炼,所以就放弃了好的工作岗位和好的环境,坚决要到新疆来,1963年被评为“六好”职工,现在又是连队的“五好”职工。总理[ZongLi]听了很高兴。在讲话当中,张仲瀚政委递给总理[ZongLi]一盘冰糕说:“这是农场自己生产的,请总理[ZongLi]尝一尝。”总理[ZongLi]亲自把这些冰糕送到每一个人的手中。青年们就一直拿着冰糕看着尊敬的总理[ZongLi],听总理[ZongLi]讲话。全然忘记手里还拿着冰糕, 直到冰糕化成水滴下来。总理[ZongLi]看到后说:“ 快吃, 快吃。” 但他们还是不吃, 生怕漏掉总理[ZongLi]所说的哪一句话,生怕少看总理[ZongLi]一分钟。周总理[ZongLi]又问到卓爱玲,问了出身是什么情况。卓爱玲说:“我家是资本家。”说完后还很不好意思。总理[ZongLi]又问她:“资本家拿不拿定息?”她急忙说:“我不拿定息,我不拿定息。”总理[ZongLi]笑着说:“你爸爸拿定息是他的事嘛!”问到有不少青年的家庭是这样的情况`,临别时总理[ZongLi]就讲了,家庭出身是个人不能选择的,但前途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后来这句话被精炼成: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对那些出身不好的青年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因为总理[ZongLi]给他们指出了光明的前途,让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轻装上阵,不用再背着这个包袱了。总理[ZongLi]又问:“你们来新疆一年多,都做了哪些成绩?“他们回答说:我们120名青年在老职工的帮助和带领下,一共开了2700亩地,种了麦子,今年获得丰收;有的比划着说,自己种的棉花已经长了一尺多高;有的说他们学会了理发;有的说他们当了老师,给子弟兵讲课,等等。总理[ZongLi]很习惯地双手叉腰,听着她们的汇报。并对他们说:“你们离开家,长高了长胖了,也逐渐成熟了。” 青年连指导员马太定介绍说上海支边青年代表应志毅是烈士的儿子。总理[ZongLi]非常亲切的问他:“你父亲是哪个部队的?是在什么地方牺牲的?”应志毅回答说:“是在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原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1949年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1947年4月在博山附近牺牲的。”总理[ZongLi]听后哦了一声,就指着陈毅[ChenYi]副总理[ZongLi]说:“三野是陈老总指挥的。”陈毅[ChenYi]副总理[ZongLi]点头回忆说:“对,那场战役是我指挥的,战地离博山90里路,打得很激烈。”说到这里,周总理[ZongLi]和陈毅[ChenYi]副总理[ZongLi]心情非常沉重,静默片刻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周总理[ZongLi]又问到著名电影演员张伐的儿子张立勇:”你爸爸支持你来新疆吗?”张立勇立刻回答说:“支持!”总理[ZongLi]很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你爸爸在电影里演的是英雄,英雄是不会拖儿子后腿的。”大家都十分钦佩周总理[ZongLi]和陈毅[ChenYi]副总理[ZongLi],他们的工作这么忙,却能记住那么多事情。问了情况后,周总理[ZongLi]走出林带,到旁边的棉花条田里看了看,那时正好是棉花开花结桃的季节。总理[ZongLi]走进棉田后非常注意,把裤腿卷起来,一步一步地走在棉田里,害怕碰着、压着棉桃,还叮嘱大家要小心,别碰坏了棉桃。看到一望无边的整齐的条田,一行行长势喜人的棉花,总理[ZongLi]对农场的农业机械作业很满意。 离开青年林,总理[ZongLi]到了花园农场一四三团,看了一四三团的麦田,7月的麦子正结着金黄金黄的麦粒,一派丰收的景象,总理[ZongLi]高兴地赞扬国营农场的生产搞得好。看后,总理[ZongLi]在一四三团对干部也讲了应该如何对待那些出身不好的青年,极大地鼓舞了农场的青年,坚定了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