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挺颖 《党史文汇》授权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何挺颖,字策庸,号科生,陕西南郑人。1925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接受革命思想影响,并参加了“五卅”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创办《汉钟》杂志(后改名《新汉》)。1926年秋,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团指导员。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协助毛泽东[MaoZeDong]带领部队[BuDui]上井冈山[JingGangShan]、开创井冈山[JingGangShan]革命根据地。1929年1月24日,在大余战斗中身负重伤,在转移途经吉潭村时再遭敌袭击,不幸牺牲,年仅24岁。 何挺颖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ZhiHui]员,更是一位杰出的政工干部。从三湾改编到井冈山[JingGangShan]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何挺颖始终是毛泽东[MaoZeDong]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得力的助手。三湾改编,开始了毛泽东[MaoZeDong]与何挺颖政治思想的第一次神交;何挺颖指挥[ZhiHui]黄洋界保卫战大捷,毛泽东[MaoZeDong]挥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JingGangShan]》;何挺颖不幸牺牲,毛泽东[MaoZeDong]倍感痛惜,多年后仍深切缅怀。 三湾改编:毛泽东[MaoZeDong]与何挺颖政治思想的第一次神交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然而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部队[BuDui]连打败仗,由起义时的5000余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部队[BuDui]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是暴动前期还没有、也来不及在部队[BuDui]中实现前委的统一领导[LingDao]。 各路部队[BuDui]的军事主官各行其是,自作主张。特别是芦溪遭袭以后,部队[BuDui]中不断发生的逃跑现象,更能说明党对这支连打败仗的部队[BuDui]缺乏有力的领导[LingDao]。在这支部队[BuDui]中,虽然有不少党员,但都是松散地存在,没有形成坚强的组织核心,部队[BuDui]的指挥[ZhiHui]权掌握在军事主官手里。那些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们是希望建立军事长官的权威的,不高兴看到由党代表参与指挥[ZhiHui]部队[BuDui]的一切。他们沿用的是一套旧的带兵方法,严重地妨碍着部队[BuDui]中的上下一致,官兵一致。以上的这些情况,积压在毛泽东[MaoZeDong]心里,使他感到焦虑不安,也成为他让部队[BuDui]停下来歇息一天的主要原因。他要腾出时间与一些同志交谈,通过与他们的思想交流,在如何有力地掌握部队[BuDui]的问题[WenTi]上,拿出一个[YiGe]好办法来。从文家市出发以后,毛泽东[MaoZeDong]一路上对这一问题[WenTi]进行了考虑。在周围的政治工作干部中,有一个[YiGe]人引起了他的注意,此人就是在第1团担任连指导员的何挺颖。 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的何挺颖,其实在北伐革命期间就已经是团指导员了,后来组织上安排他在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担任连指导员,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在如何做好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方面,何挺颖渐渐地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干。他所在的连队政治气氛较浓,无论是军事干部还是士兵们,对平时被人称为“卖狗皮膏药”的连指导员极为尊重,连队没有一个[YiGe]逃兵。这种现象自然引起毛泽东[MaoZeDong]的注意。一天上午,毛泽东[MaoZeDong]让人把何挺颖叫到了自己的住处,同他进行了一番长谈。前委书记毛泽东[MaoZeDong]喜欢与这个思维活跃、看问题[WenTi]很有见地的连指导员进行讨论。 “工农革命军走到今天,也算是经磨历劫吧!俗话说一个[YiGe]人要赢得起,也输得起,这样方为好汉。一支队伍也要胜得起,败得起。我们现在还有八九百人,可是部队[BuDui]怎样才能不垮掉、散掉呢?这是最大的问题[WenTi]啊。”毛泽东[MaoZeDong]声音低沉地道出了心中的忧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