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因其难以预测而充满神秘魅力。刘华清[HuaQing]同志[TongZhi]的晚年更是如此。71岁,他做好了退休的准备,邓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却突然召见他。他被委任军委副秘书长,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嘱咐,他的任务“就是抓现代化,抓装备。”刘华清[HuaQing]同志[TongZhi]和军事装备发展有不解之缘。六十年代初开始,他就参与组织领导过水上、水下、空中等各种兵器装备的研制和决策,以其拳拳报国之心,做过许多贡献。回忆录[HuiYiLu]中,刘华清[HuaQing]同志[TongZhi]对有关人造卫星[WeiXing]试验的几段话,读来尤为让人怦然心动。“‘文化大革命’给‘东方红一号’带来许多不应有的困扰和麻烦。我不懂卫星[WeiXing],也不管这项工作,到了1968年,‘东方红一号’卫星[WeiXing]的研制遇到了问题”,“设计人员在原方案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修改,但这一修改方案却找不到能拍板的人。”总设计师拿着方案找到他,要求他表态拍板。“我听了他的汇报,问了有关情况,心想,这事不能拖,总得有人承担责任。我对他说:‘技术上你负责,其他问题我负责,我拍板’。” 为了事业和国家利益,刘华清[HuaQing]同志[TongZhi]冒着危险,毅然拍板,使人造卫星[WeiXing]工程得以继续进行。他对此感慨万端:“这是极不正常极不严肃的状态:一个耗资巨大的国家工程,一个将给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国家计划,干到一半,竟然无法按正规渠道找到能作决定的负责人。最后只能让我这样一个不懂卫星[WeiXing],对相关情况也缺少了解的人来拍板,古今中外,十分罕见。”还有,在“东方红”卫星[WeiXing]的定名上,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给人们带来特殊的心理状态,有人担心,给卫星[WeiXing]起名“东方红”,一旦卫星[WeiXing]失败,可能就是一场“政治事件”。两种意见,定夺不下。刘华清[HuaQing]同志[TongZhi]支持原方案定的名字,卫星[WeiXing]还叫“东方红”。 回忆录[HuiYiLu]中,类似的细节比比皆是,令人钦佩,也令人深思警醒。 时代大潮中,个人很渺小。但在有些情况下,个人、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他的人品素质会给事业发展留下深刻印记。刘华清[HuaQing]同志[TongZhi]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70多岁高龄时,他被上调军委,面对中国军队装备落后的严峻局面,临危受命,再振雄风。 这一回,他同样没有辜负军委的期望。领受任务后,他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研究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很快就打开了装备发展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他又要求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借鉴外军技术,“充分吸收利用,以加快前进速度”。虽然一波三折,但终于拉开了中俄(当时是苏联)军事技术合作的帷幕。中国军队装备建设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刘华清[HuaQing]同志[TongZhi]色彩斑斓的人生经历中,他与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情谊,应该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刘华清[HuaQing]同志[TongZhi]心中,小平[XiaoPing]同志[TongZhi]一直是他的精神引路人。有趣的是,他们在1938年初的第一次见面,却是由他带路,护送新上任的邓小平[XiaoPing]政委去八路军第129师报到。也许这就是缘分。
|